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社恐的中小学生正成为孤独的一代交不到朋友了



在加拿大


“你终于醒了,现在是2008年一个普通的午后……”

伴随着平静悠长的钢琴曲,蝉鸣像白噪音一样在耳边催眠。泛黄的电扇吱呀转动,木头柜子散发出阵阵樟脑丸味,电视上正播放着《虹猫蓝兔七侠传》,《西游记》重播到精彩的三打白骨精。镂空的楼面、透亮的蓝色玻璃、阳光洒满小区花园的小路,带有独特儿时记忆的元素,共同构成了人们追忆童年的“中式梦核”。

除了标志性的建筑和装修,现在已经是办公室牛马(比如我)的回忆中,还少不了一起玩画片贴纸悠悠球的“狐朋狗友”:小学时和乌泱泱一群玩伴疯跑“抓人”的日子、中学时约着同学在校门口喝奶茶的日子,或是放学后东拉西扯吐槽语文老师的小蜜蜂声音太大刺啦响,和大家勾肩搭背谈天说地的日子,都是社交的启蒙。

这些最平常不过的日常,在当下或许已经悄然改变了。社交平台上,年轻父母发帖说自己孩子找不到玩伴,提问小区的小孩都去哪了?也不乏中学生流露交不到朋友的心声。

更让人惊讶的是,这并不是个例。清华大学智能幸福实验室的追踪显示,“社交无能力”,越来越成为中小学生的现状[1]。孤独,似乎是当下一个群体的感受。

中小学生真的交不到朋友了吗?他们的友谊模式,已经变成什么样了?

孤独感,入侵中小学生

美剧《风骚律师》里,从底层挣扎打拼,用尽全力希望获得认可的主角吉米背靠灰色调的墙壁点燃一支烟,光影从他的身体切过,留下冷冽沉重的调子;范伟在《漫长的季节》中饰演失去至亲的中年男人王响,他独自斟酒吃饭,昏黄的灯光映照出头发的一片花白。

成年人的世界里,责任、理想、不甘、现实交织融合,意外频频发生,矛盾接踵而至,让孤独成为常态。人们似乎也在“长大”中逐渐习惯了独自面对生活的种种不如意。但这种消极的情绪体验和精神上的空虚[2],近些年来已经越来越表现出低龄化的趋势。

经合组织(OECD)发布的研究报告《生活状况如何?》指出,2018-2022年间,16-24岁人群的孤独感增幅最大[3]。大众印象中被视作天真单纯、无忧无虑的代表,通常被认为不太容易感到孤独,缺乏社交联系可能性较小的青年群体,反倒出现最显著的退化,对人际的不满情绪日益增加[3]。

记忆中的中小学生日常本该是在户外成群结队、无拘无束地玩耍;可如今,社交问题却让不少孩子缺少了这份面对面的松弛感 / 图虫创意

事实上早在2018年,孤独感的上升在学生群体中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以15岁为节点分析,经合组织国家中有15%的学生在学校感受到“强烈”的孤独[4],国际评估项目也曾收集75个国家超过50万名学生的数据,感到孤独的比例更高(17.9%)[5]。从2003年算起,15年间经合组织国家报告的学生孤独感平均上升8%-15%不等[4]。无人支持的感受,甚至还蔓延到了小学生群体中[2]。

生活中的形单影只,精神上的孤立无援,很容易让人产生不被喜欢和接纳的自我认知[2]。到了学校里,孤独的小孩子们出于本能的自我保护,很可能会更加不愿意主动把自己暴露在社交环境[2]。他们或许选择独自在座位上玩小卡,一个人去接水做操、默默地收拾书包回家。久而久之,原本就不熟练的社交技巧变得更加生疏,不知道如何打招呼、怎样加入别人的对话、用什么话题打破尴尬。

缺乏亲密朋友陪伴身边支持打气,来共同渡过考砸了的艰难时光、情窦初开的青涩,本就会让孤独的体验更强烈;“交朋友”的那一步变得更难迈出,于是干脆选择放弃,这种恶性循环最终导致社交焦虑的不断加剧[2][6]。

表现在学校生活中,我们会发现再平凡不过的日常点滴对于有些人来讲或许都是折磨。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的调研显示,超过20%的受访中小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交问题[7]。如果说用力融入集体本就有难度,但不敢和老师同学对视、不敢交新朋友带来的焦虑,已经不是一句简单的“社恐”就能解释[7]。

学校生活中免不了和老师同学的社交,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此感到吃力 / 图虫创意

2021年,研究者调查了某一线城市两所小学4-6年级学生的社交焦虑情况。在本该猛看动画片、学校门口的社交项目是你买辣条我买汽水、操场上疯跑到满头大汗这种体验纯粹快乐的年龄,却有接近30%的人表现出社交高焦虑状态[8]。忧虑紧绷的问题,并不仅仅出现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即使是二线城市的小学生,同样处于越来越不会社交的境况[9]。

因为你吃了我两口干脆面就绝交,被起“钻石猪猪侠”的外号从此一刀两断,QQ农场每天都偷我的菜就想拉黑……每代人都有和朋友闹矛盾的方式。你可能会觉得不爱社交、朋友不多很正常,让你想起教室角落里沉默寡言的那个ta。

但中国的研究者曾分析19年来(2002-2020)中国青少年交友情况,发现11-18岁中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正在逐年攀升[10]。加拿大同一两所高中时隔20年的调查也表明当前样本中报告的青少年,比过去抑郁、焦虑程度更高[11]。与此同时,青少年拥有的亲密朋友数量却在下降[12]。

可以说,“社恐”、“交友困难”不再只是个别故事,而在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中成为一代人共同的困境。

交朋友的环境,

天翻地覆

因为孤独而愈发静悄悄的童年里,社交媒体,却在蓬勃旺盛地肆意生长。

2023年发布的全国调研报告显示,小学生互联网普及率达95.1%,其他各学龄段则超过99%[13]。大人刷短视频都是几小时起步,心智还未成熟的小孩依赖互联网[13],也并不奇怪。

玩耍的时间少了,低头看手机的频率却在增加。“沉迷社交媒体剥削孩子正常的社交机会”“算法正在损害下一代发展情感技能的能力”……这些质疑,也将社交无能的矛头,直接指向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14][15]。

“监测未来”项目追踪美国人从青少年到成年期的变化,发现高中毕业生“几乎每天”与朋友面对面聚会的比例,从2010年的44%下降到了2022年的32%[16][17],和中国的情况别无二致。从表面上看,线下见面的减少,似乎和智能设备的流行普及同时发生,但交不到朋友的罪魁祸首,真的是手机平板游戏机吗?

电子设备散发的强大的吸引力,使得中小学生的视线无法远离屏幕,也成为他们交友的新方式 / 图虫创意

小学生们可能不在小区里荡秋千、玩“抓人”,但电话手表碰一碰,人家在小窗口聊得火热;在《蛋仔派对》比谁的角色更炫酷;小马宝莉卡又更新了哪些。研究者发现,和过去相比,数字媒体似乎挤占了面对面交流的时间;但从个人的视角分析,那些使用社交媒体更多的人,线下交流往往更多[18]。视频通话也好、游戏语音也罢,这些平台的作用,反而帮我们巩固并维系着重要的人际纽带[19][20]。

换句话说,社交媒体更多是在补充,而不是取代线下社交[18]。真正感到孤独的,是那些只能躲在屏幕后,却在现实中找不到玩伴的人[18]。

而要在现实中找搭子,是有条件的。

回想一下童年闹腾记忆发生的时间地点,课间十分钟的楼道操场,甚至是教室后面小小的一片空地,都会在下课铃响起的瞬间布满精力旺盛的中小学生们。

有人“君子动口不动手”,叽叽喳喳讨论昨天的动画片更新了什么情节,刚才上课的老师偷偷放了个屁;走运动健将路线的,不知道从哪里变出沙包皮筋跳绳,呼朋引伴地组队比赛。学生时代的友谊,就在一个个短暂课间中被建立、被加固。

但走进现在的中小学,很可能会看到的场景是:就算在休息时间,学生们也静静地在座位上各做各的事。在一项针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的调研中,超过75%的受访者称这种“安静的课间”十分普遍,并在小学尤为常见[21]。打闹可能出现安全隐患、课业任务要求检查背诵订正错题、评比评优课间表现也计入考核……种种因素下,和同学朋友社交娱乐的时光,已经成了一种奢侈[21]。

短暂的课间十分钟,许多小学生也会用来趴桌补觉 / 图虫创意

和课间一起萎缩的,还有结伴上下学、路上交朋友的机会。

沈从文在上学路上看皮靴店皮匠“大而黑的肚皮”,望着师傅剃头刮脸出神,在打豆腐的作坊看豆浆被红铜勺舀起来[22]。小朋友眼中,每天重复的路也有无穷新意可探索;更重要的是,有朋友在身边,这样的乐趣就可以翻倍增长。研究者发现,一群孩子在一位成人带领下的“步行校车”项目中,每周增加一次出行次数,欺凌现象减少的概率会增加21%[23]。共同走过上学放学的路,能够实打实地促进社交。

时移势易,2024年,中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35268万辆,是十年前的两倍不止[24][25]。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想在路上多些亲子时光,即使步行距离只有一两公里,家长接送也是常态[26][27]。出了校门就坐上车,和朋友一起走的路,或许只剩教室到校门这一段。

从安静的教室到安静的车里,中小学生们又会回到安静的小区。

和多年前住在同一个院子、各家都熟悉亲近甚至敞开门不同,高层住宅楼由电梯连接,每一户都是封闭的小空间[28]。和睦的邻里关系能够给学生们提供更多社交互动的机会,也在无形中锻炼了他们的社交能力[29]:好朋友家的饮料零食藏在哪儿都一清二楚,见了对方家长也能自然而然地打招呼聊上几句。但现在即使是隔壁邻居,可能都没见过几次面,更别说像进自己家一样随意串门玩耍了[30]。

不断静默的现实环境中,中小学生的社交开始在网络世界生长。但让友谊衰退的原因,远不止于此。

压缩的时间,

夹缝中生存的友谊

作为学生,小学和中学阶段绕不开的核心始终是学习、成绩、兴趣全面发展。而与现实的社交焦虑紧密联系的,正是每一天在学业活动中承受来自外界或自身的精神负担——也就是学业压力[31]。

小测大考轮番轰炸,随堂检验从不缺席。学习要优秀,特长要发展。数学竞赛冲进全国前1%,征文至少拿个省级奖项。编程、绘画、帆船……牛校小学生的简历拿出来,可以试着投投互联大厂的秋招。2024年,世卫组织剖析了44个国家近28万名11、13、15岁青少年的情况,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因为学业感到焦虑[32]。

2021年的一项研究中,中国的学者分析了学业压力与社交焦虑之间的关系。发现小学生在学业的各个层面负担越大,心理就愈发难以承受。这样的负面影响会延伸在与人交往的日常中,出现自卑情绪、退缩行为、建立人际关系时出现困难[31]。中学生群体的表现同样如此,在高压的学业负担下,青少年的社会参与水平就会降低,从而造成社会联系削弱的结果[33]。

这也不难理解,金光闪闪的履历背后,都是实实在在的时间和付出。校内学完了校外继续补课,年级升高班里没补课的人就愈发是异类[34]。想约朋友出来玩?周末都在培训班。想课间聊聊天?抓紧写作业都来不及。当生活被切割成一块块用来“提升”的时间,社交自然被挤到了边缘,孤独感也就成了必然代价。

除了文化课程,现在的中小学生还会报名各种各样的兴趣班综合发展,为自己增加竞争力 / 图虫创意

更糟糕的是,学业压力高峰期恰好碰上风暴中心的青春期,“一拍即合”让社交更是难上加难。

专业一点理解,青春期就是人的一生中经历性成熟的时期,身体通常也会在9-14岁之间发生不同的变化[35]。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涵盖了小学到初中,如果出现青春期延迟的情况,那么还可能会延续到高中[35]。

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迅猛的激素变化影响的不仅是身体形态,还有难以控制的情绪感知[36]。研究者曾用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分析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大脑,发现青春期是杏仁核-前额叶皮层连接模式转变的关键阶段[37]。简单来说,大脑中负责给情绪踩刹车的控制系统正在逐步建立,但直到成年期才会真正发育成熟[37]。因此,青春期就承担了过渡阶段动荡不安的中间地带。这意味着任何一个和朋友的龃龉,都很可能在固有的学业压力和情绪加工下变得无限严重。

不仅如此,研究者发现由于情绪调节功能的不熟练,青春期个体对社会评价十分敏感[38]。这饿坑也会放大处于测验、考试、排名的少年们的焦虑情绪。老师说这道题很难容易做错踩坑,你就控制不住地对号入座;同学之间拌两句嘴,你可能已经想着ta对你的厌恶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

青春期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生理和心理等问题接踵而来,最常见便是脸上爆发的痤疮。学生们在不自觉比较发育导致外观变化中,又会进一步增强社交焦虑[39] / 图虫创意

除了学业压力、青春期的情绪变化本身互相叠加,压力带来的竞争也会蚕食青春期本就不稳定的友谊关系。得了低分会自卑,拿到高分又害怕同学不敢亲近[40]。昨天还一起玩的朋友,出了成绩神色就怪怪的。长期处于竞争氛围中,潜在失败带来的焦虑会让彼此的社交更脆弱[41]。

而朋友作为人际网络中越来越核心的元素[42],如果在你被批评的挫败时刻、在别人欺负你的心酸时刻宽宽你的心,社交也不会那么艰难。但当下愈发孤单的中小学生们,找到同伴都尚且不易,更不用说为彼此解开心结了。

这届中小学生的童年的确在变得安静。他们像曾经的80后、90后一样,用小卡、游戏、手串,建立起了独属一代人的线上社交堡垒。或许安静并没有那么可怕,被切割得更零碎的时间、更高的竞争压力、更复杂的比拼规则带来的孤独,才是真正可怕的东西。

学术

教育

中小学生



 ·加拿大新闻 体验德系经典:这车专注家庭出行,实力如何?
·加拿大新闻 加拿大留学生暴减,大学周边房租大跳水
·加拿大新闻 51网“枫情万种”摄影征集活动网友投票结束!18幅作品分别获奖
·加拿大新闻 不到6.5万买合资SUV,2026款奕跑是否值得考虑?
·加拿大新闻 多伦多下周或迎首场降雪为冬季拉开序幕
 ·中文新闻 苏菲·特纳 (Sophie Turner) 的前贵族佩里格林·皮尔逊 (Peregrine Pea
·中文新闻 《邪恶》明星乔纳森·贝利成为首位公开同性恋者,被评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