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文/电车老万
三叉星徽正用金钱换取转身的时间,4000人拿着丰厚的补偿金离开,而奔驰则在电动化道路上奋力一搏。
当一家公司为员工离职提供高达N+11的补偿方案时,这背后究竟意味着什么?一名在奔驰工作30年的普通工厂员工可拿到约80万元遣散费,中层管理者甚至超过400万元——这样的数字在中国汽车行业堪称史无前例。
截至2025年10月20日,梅赛德斯-奔驰已有约4000名员工接受了这份“无法拒绝”的遣散方案,主动离开他们曾经的“铁饭碗”。而这仅仅是开始,这场始于今年4月的转型计划最终目标高达3万人,约占奔驰全球员工总数的四分之一。
01 裁员风暴中的众生相
奔驰此次裁员并非突如其来。早在2025年2月,奔驰中国就已经开始进行人员调整,当时给出的补偿方案是“N+9”,而如果员工在未来两个月内未找到新工作,还可额外获得3月和4月的工资,相当于总计N+11的补偿。
四个月后,奔驰将这一计划扩大至全球范围。今年4月,奔驰正式启动“可持续人才计划”,向约4万名员工开放了自愿离职申请通道。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奔驰管理层此前已同意将员工工作保障期延长至2034年年底,但通过极具吸引力的经济补偿方案,公司仍成功说服了大量工程师、行政及IT人员自愿离职。
补偿方案采用精细的梯度设计,与职级、工龄直接挂钩,并设置了“加速奖金”以鼓励员工尽快做出决定。一名月薪8万、工龄30年的中层经理,离职补偿可超过400万元人民币;而55岁的团队负责人若选择提前退休,最高可获得50万欧元(约合人民币415万元)的补偿金。
对比行业标准,特斯拉中国裁员仅给“N+3”,大众中国为“N+6”,而奔驰中国区被裁员工最高能拿“N+11”。这一差距凸显了奔驰裁员的决心与紧迫性。
02 多重因素促使奔驰断腕求生
奔驰之所以愿意付出如此高昂的代价进行裁员,根本原因在于其面临的业绩压力与转型困境。2024年财报显示,奔驰全年营业收入为1455.94亿欧元,同比下降4.5%;税后净利润为104.09亿欧元,同比暴跌28.4%;全年毛利率降到19.6%,是四年来首次跌破20%。
在中国市场,奔驰的销量下滑尤为明显。2024年,奔驰中国区销量下滑7%至68.36万辆,跌至五年来最低水平。而进入2025年,这一趋势并未好转,第三季度奔驰在中国市场销量仅为12.51万辆,同比跌幅高达27%。
电动化转型滞后是奔驰的又一痛点。尽管奔驰早在2016年就推出了电动品牌EQ,但其市场表现远不及预期。今年9月,奔驰EQB、EQE SUV、EQA、EQE等车型销量分别为370辆、238辆、266辆、103辆,与国内造车新势力相比存在数量级差距。
2024年,奔驰纯电车型销量更是同比下滑23%,被网友戏称为“电动杂牌”。
面对这一局面,奔驰计划通过裁员、外包、停补空缺岗位等方式,到2027年每年节省50亿欧元。这笔节约下来的资金将用于支持奔驰的电动化转型。
奔驰CEO康林松今年初曾直言:“为确保竞争力,公司需更快、更精简、更强大。”这一表态已然预示着后续的裁员行动。
03 电动化豪赌
在通过裁员实现“瘦身”的同时,奔驰正全力推进其电动化战略。按照最新计划,奔驰将在2027年推出36款新车型,其中17款为电动车型。在中国市场,奔驰计划未来三年内推出7款中国专属车型,并投资超过140亿元人民币研发本土化智能座舱和智驾功能。
奔驰的“电动豪赌”不仅体现在产品规划上,还涉及整个生产体系的调整。全球层面,奔驰计划三年内将产能控制在200万-250万辆,德国工厂缩减10万辆产能,部分车型转移至匈牙利等低成本地区生产。
然而,奔驰的转型之路面临重重挑战。一方面,来自中国本土品牌的竞争压力日益加剧。比亚迪、蔚来、小鹏等品牌凭借电动化与智能化优势,正迅速抢占市场份额。
奔驰CEO康林松曾将中国市场的竞争描述为“达尔文式的”,指出有100多家汽车厂商正在这一市场上激烈竞争。
另一方面,全球贸易政策的变化也给奔驰带来不确定性。由于美国对中国及欧洲进口汽车加征关税,导致奔驰在美国市场的成本大幅上升。而中国政府对包括奔驰旗下美国产SUV在内的车型加征10%的关税,则进一步抑制了奔驰在中国市场的需求。
此外,奔驰在关键技术研发上也面临瓶颈。尽管2024年奔驰研发投入达97亿欧元,重点押注电动车平台MB.OS及智能驾驶系统,但因开发进度滞后,原定2024年5月量产的全新CLA已推迟至9月。
04 奔驰未来展望
奔驰的裁员行动并非个例。2025年初,保时捷计划裁员1900人,大陆集团两年内砍掉1万个岗位,采埃孚更是要裁掉德国本土20%员工。传统车企正集体“瘦身”,以应对新能源转型的阵痛。
然而,奔驰的高补偿裁员策略仍引发业内思考:这种“用金钱换时间”的方式能否真正奏效?
从短期看,高额补偿确实能减少裁员阻力,降低法律风险,帮助企业快速实现成本削减目标。但从长期看,裁员尤其是自愿离职可能导致关键岗位人才流失,进而影响企业的创新能力。
对于奔驰而言,平衡短期成本控制与长期技术创新能力是其面临的核心挑战。奔驰中国研发中心已成为德国以外最大研发枢纽,主导开发无图L2++高阶智驾系统。如何在这些关键领域保持竞争力,将直接决定奔驰的转型成败。
更为根本的是,奔驰需要重新思考在电动时代的品牌定位。过去依靠“星徽光环”与品牌溢价的时代正在消逝,新的竞争格局下,奔驰必须向软件驱动的科技企业转型。这不仅需要技术投入,更需要企业文化的深刻变革。
写在最后
有消息显示,自愿离职计划将持续至2026年3月,目前已有4000人离开,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截止日期临近,预计会有更多员工选择拿着丰厚的补偿金离开。
放眼全球汽车行业,没有哪个传统巨头能轻松转身。大众、宝马、通用无一不在裁员与电动化投入间寻找平衡。奔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选择用黄金铺就离职之路,为战略转型换取宝贵的时间窗口。
“让公司更快、更精简、更强大”,康林松的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却需要漫长而痛苦的改革。当中国本土品牌已在电动车上领先半个身位,奔驰能否凭借这场昂贵的赌注迎头赶上,仍需市场检验。
·加拿大新闻 马斯克三大战略回应特斯拉未来疑问
·加拿大新闻 保时捷W18:18缸怪兽,优点与缺点一览
·加拿大新闻 炸锅!纯中文广告再次现身加拿大!华人无语:当年列治文的伤
·加拿大新闻 2025款马自达EZ
·加拿大新闻 最新民调:邹至蕙支持率崩盘!多伦多人要求换新市长
·中文新闻 凯蒂·辛德:随着爱泼斯坦的爆料不断升级,菲姬被独立电视台
·中文新闻 肖恩·宾妻子隐藏的健康之战:演员的第五任妻子、40 岁的“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