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轻信不疑 (ZT)



在加拿大


轻信不疑何帆想象一下,假如你还是一个在非洲的大草原上终日游荡的原始人。这一天,你一个人走过一片高可齐腰的草丛。突然,草丛深处传来一阵窸窸碎碎的声音。你一下子警觉起来:是什么?会不会是一条致命的响尾蛇?会不会是一只潜伏的狮子?就在这时,一股冷风袭来,更让你皮肤上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仿佛一下子预感到了什么,你不再犹豫,掉头就跑----跑得还真快。其实,草丛里只是一只兔子。这让你觉得非常懊悔。到手的一顿美餐没有了。用统计学的术语来说,你犯的是第一类型错误(Type 1 error)。你相信了本来没有的事物。再细想一下,你其实也不必懊恼。万一草丛中真的是毒蛇或猛兽呢?如果你没有赶紧跑掉,而是若无其事地继续往前走,说不定你会犯另一个的错误:响尾蛇会狠狠地咬你一口;狮子会把你当成它的早餐吃掉。用统计学的术语来说,这叫做第二类型错误(Type 2 error),也就是说,你拒绝相信本来是有的事物。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哪种错误的代价更大。轻信的代价是失去了一顿美味的早餐;不信的代价是变成了狮子的早餐。几十万年,甚至几百万年来进化的结果是,我们本能地倾向于轻信。这也难怪,我们都是那些轻信的原始人的后代。那些不信的原始人呢?对不起,他们都被吃掉了。生存的本能,迫使我们去努力寻找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找不到这种联系,我们就会觉得坐卧不安。当我们能够把看似错落杂乱的珠子用一条线串起来之后,我们才会感到如释重负。但我们找到的是真理还是假象呢?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心安。此心安处,便是真理。自从启蒙时代,我们慢慢地相信,每一个人都是理性的个体,我们懂得学习,能够思辨。我们会什么会相信那些我们相信的东西呢?那是因为我们认真地思考,千锤百炼、去伪存真、经过缜密的论证得出了结论。其实,恰恰相反,由于我们本能地喜欢轻信,容易犯第一类型的错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是先相信,再论证。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David Rosenhan有一篇经典文章:《论在疯狂的世界里保持冷静》(On Being sane in Insane Places)。Rosenhan教授和他的朋友们假装自己有幻听,到精神病院里求诊。除了声称自己听到了异乎寻常的声音,这些人的言谈举止都非常正常。他们分别去了美国东海岸和西海岸的五个州的十几家精神病院。结果是他们都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马上被关了进去。一旦医生相信这些人是精神病,他们的所有举止在医生的眼里都变成了变态行为。这些假的精神病人在医院里做笔记,写下他们的所见所闻。负责治疗的医生见了,跟实习医生说:“看看,看看,这就是典型的强迫症”。有趣的是,反而是那些真正的精神病人,马上感觉到这些人是假的。他们偷偷地凑过去问:“你是记者吗?来自政府的卧底?你是研究人员?”这不明摆的吗,哪里有精神病人会认认真真地坐在那里记笔记。Rosenhan教授的研究结果当然让精神病医生们很不爽。Rosenhan教授说,OK,好吧,我们再试一次。在接下来三个月,我会再送一批人到你们医院,这里面有真有假,看看你们能否甄别出来。结果呢?在送过去的139名病人中,有40多名被认为是假的。事实的真相是,他们全都是货真价实的精神病人。这就是信的力量。人只愿意相信自己已经相信的东西。你或者会认为,一个人容易迷信和盲信,是因为他或她不懂科学,这也不完全正确。科学包括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科学知识,一个部分是科学方法。懂得科学知识的多少,和一个人迷信不迷信,几乎毫无关系。你在化学领域可能是个百事通,但这毫不妨碍你会沉湎于占星术。能够让我们更加理智的是科学方法,即要重视证据,尤其是反例,要反复地做可重复的实验,要知道一切知识都有它适用的范围,一切定理都有其推导的前提假设,一切理论最终都是要被证伪的。但即使接受了严格的科学研究方法训练,你仍然时刻要警惕,那颗经过万年修炼,善于迷信和盲信的蠢动的心。跟我们想象的恰恰相反,聪明人不是不会迷信,聪明人迷信起来更固执。因为他们聪明,所以更能为自己的信仰找到证据和理由,为自己的信仰辩护起来会更振振有词,如滔滔江水、绵绵不绝。举个比较显而易见的例子吧。人们总是喜欢相信阴谋论。这个世界上当然有阴谋,但阴谋和阴谋论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事情。以美国遭受的9.11恐怖袭击为例,这是本.拉登策划的一个阴谋。但在阴谋论者看来,事情远没有这么简单,9.11是小布什和一小撮美国权贵阶层,为了建立统治世界的新秩序,密谋策划的。本.拉登什么的,不过是个幌子。这么奇怪的理论,推销起来却异乎寻常地容易。很多人马上会相信:哦,原来如此。我早就觉得哪里不对头!为什么阴谋论这么容易深入人心呢?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这是因为人们总是觉得世界上的事物是相互联系的,而且凡事必有其因,尤其是大的历史性事件,必然会有一个重大的原因。如果你告诉人们,历史中充满了偶然性,没有什么必然的规律,稍微拐个弯,历史很可能就会走上一条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会让大多数人感到非常难以接受。人们受不了认知上的不确定性。还是阴谋论听起来更有说服力。一般来说,越是当突发性的危机事件出现的时候,人们越容易相信阴谋论;当一个人对自己的命运越是感到把握不定的时候,他或她就越容易相信有一股强大的外部力量左右着这个世界。你可能松了一口气。因为你恰恰是一个藐视阴谋论的人。你相信科学,从不谈论怪力乱神;你崇尚自由,相信人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你反对各种强权,相信人们能够相互合作,自发地形成有序的社会;你性格开放,喜欢尝试新的事物,对所谓的异端总是持非常宽容的态度。你觉得自己才是理性的化身。其实,你为什么会有这种信仰,在很大程度上也不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你的基因、家庭、师友、同事,你的种族、文化传统、个人的生活经历,在潜移默化中决定了你可能持何种世界观。相信光到底是一种波,还是一种粒子,是一种“信仰”,而相信到底是政府干预好,还是自由放任好,是另一种“信仰”。人们的政治立场和社会观念,并非完全是靠理性的论证得到的,相反,人们经常是先有了“信仰”,再去寻找支持自己的“信仰”的证据。不知道你有没有注意到,人们为了更加坚定自己的观念,往往会和志同道合的人混在一起,而且只接受自己阵营的媒体的宣传。这是因为,如果发现这个世界和自己的观念并不一致,会让人感到无比地痛苦。多少人想自杀的心都有了。但如果你真的诚实,你应该承认,人们做不到完全地理性,就连你自己的思想,也是被很多无形的因素预先设定的。你并不是那个自我想象中特立独行的孤胆英雄,你跟无数个别人一样,正在偏见和无知的泥沼中挣扎。始则轻信,渐至相信,继而坚信,终至迷信。这就是我们的认知模式。了解到这一点,并没有什么需要羞耻的,更不必由羞成怒。人非完人,我们并不是绝对正确的理性人。所有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能够让我们感到谦卑的学问,一定都是好学问。作者注:本文取材于Michael Shermer, The Believing Brain: From Ghosts to Gods to Politics and Conspiracies- How We Construct Beliefs and Reinforce Them as Truths.Shermer是一个心理学家,更是一个有名的科普作家。他在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上有自己的专栏,创办了Skeptic杂志,并经常参加电视节目。在这本书中,Shermer谈到人们为什么会相信鬼魂、UFO、上帝,也谈到人们为什么会相信濒死体验、阴谋论,人们为什么会在政治问题上出现尖锐的对立。他的立场是,人们觉得信念是自己想出来的,其实是受到多种因素,包括基因、进化、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合力形成的。我们的认知模式中存在着圈疮百孔的漏洞,但没有办法,我们还是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

评论
好文,点赞。

评论
这是社科院那位经济学家何帆。好文。我想起前几天大雅转过的一篇。我转过来一下,希望楼主不介意。

评论
Servants talk about People; Gentlefolks discuss Things. 我的Gaspé半岛自驾之旅原创小说:圆同路情愫不要让自己变老一个杠精的自白 2014-04-20#4 霜岳
宅男战记
付费矿工 1,776$(0.32$赞力,#28) 19,477 $0.43 $1,775.64 我是从大雅的帖子里看见这篇文章的。貌似是个书评。我找了个排版好一点的版本贴过来。我并不太赞同他文章中对某些学科的观点,但文章本身的观点我觉得很好。观念无义战:别想说服我! 万维钢霍金写《时间简史》和《大设计》两书,都有一个被所有人忽视了的第二作者:列纳德·蒙洛迪诺。这两本书能够畅销,我怀疑霍金本人的贡献也许仅仅是他的名气,因为公众其实并不真喜欢科学知识——哪怕是霍金的知识。而霍金也深知“每一个数学公式都能让这本书的销量减少一半”。如果真有读者能在这两本“霍金的书”中获得阅读上的乐趣,很可能相当程度上要归功于蒙洛迪诺。从他独立完成的Subliminal:How Your Unconscious Mind Rules Your Behavior(《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这本书来看,蒙洛迪诺真的是个非常会写书的人。他完全了解读者想看什么。《潜意识:控制你行为的秘密》[英] 莱纳德·蒙洛迪诺Vintage出版社 2013年出版看完《潜意识》,我也知道读者想看什么了。在书中蒙洛迪诺讲了个很有意思的笑话。说有一个白人天主教徒来到天堂门口想要进去,他跟守门人列举了自己的种种善行,但守门人说:“可以,不过你还必须能够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哪个单词?”“上帝。”“GOD。”“你进去吧。”一个犹太人来到天堂门口,他同样被要求正确拼写一个单词才能进。守门人考他的单词仍然是“上帝”。这个单词非常简单,所以他同样拼写正确,于是也进去了。故事最后,一个黑人来到天堂门口,他面临同样的规则。但是守门人让他拼写的单词是“捷克斯洛伐克”。这个笑话的寓意是,像我们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接收信息都有一个门槛,低于这个门槛的我们根本不看。我的门槛就相当高,谁想向我说明一个什么科学事实,我一般都要求他出具学术论文。比如作为一个爱国者,我对中医的存废和转基因的好坏这两个问题非常感兴趣,特别关注相关的论文。然而就算是论文也有好有坏,要知道有的论文根本不严谨。所以一篇论文质量好坏,我也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达到我的标准才算得上是严谨的好论文:如果这篇论文是说中医有效的,我就要求它拼写“上帝”。如果这篇论文是说转基因无害的,我就要求它拼写“捷克斯洛伐克”。你不用笑我,你也有同样的毛病。蒙洛迪诺说,人做判断的时候有两种机制:一种是“科学家机制”,先有证据再下结论;一种是“律师机制”,先有了结论再去找证据。世界上科学家很少,你猜绝大多数人使用什么机制思考?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有人拿芝加哥大学的研究生做了个实验。研究者根据某个容易引起对立观点的议题,比如是否应该禁枪,伪造了两篇学术报告,受试者随机地只能看到其中一篇。这两篇报告的研究方法乃至写法都完全一样,只有数据对调,这样其结果分别对一种观点有利。受试者被要求评价其所看到的这篇报告是否在科学上足够严谨。结果,如果受试者看到的报告符合他原本就支持的观点,那么他就会对这个报告的研究方法评价很高;如果是他反对的观点,那么他就会给这个报告挑毛病。去年方舟子大战韩寒,双方阵营都使用各种技术手段寻找证据,写了各种“论文”,来证明韩寒有无代笔。有谁见过任何一方说本阵营的论文不够严谨么?他们都认为对方的论文才是胡扯。这远远不是最可怕的。如果我反对一个结论而你支持,那么当我看一篇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文的时候,就会不自觉地用更高的标准去看,就会认为这个论文不行;而你,因为支持这个观点,则会认为这篇论文很好——如此一来我不就认为你是弱智了么?于是两个对立阵营都会认为对方是弱智。一切都可以在潜意识发生。认为别人弱智和被别人认为是弱智,其实也没那么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媒体也参与到观念的战争之中。如果人已经被各种观念分成了阵营,那么媒体就不应该追求什么“客观中立”,因为没人爱看客观中立的东西!媒体应该怎么做呢?技术活动家Clay Johnson 在 The Information Diet (《信息食谱》)这本书里,给我们介绍了美国收视率最高的新闻台 Fox News (福克斯新闻)的成功秘密。尼克松时期,媒体人Roger Ailes有感于当时媒体只知道报道政府的负面消息,认为必须建立一个“拥护政府的新闻系统”。然而事实证明Fox News 的成功并不在于其拥护政府(它只拥护共和党政府),而在于Ailes有最先进的新闻理念:第一,有线频道这么多,你不可能,也没必要取悦所有观众。你只要迎合一个特定观众群体就可以了。第二,要提供有强烈主观观点的新闻。给观众想要的东西,比给观众事实更能赚钱。观众想要什么呢?娱乐和确认。观众需要你的新闻能用娱乐的方式确认他们已有的观念。福克斯新闻台选择的观众群体,是美国的保守派。每当美国发生枪击事件,不管有多少媒体呼吁禁枪,福克斯新闻一定强调拥枪权——他们会找一个有枪的采访对象,说如果我拿着枪在现场就可以制止惨案的发生。美国对外军事行动,福克斯新闻一定持强硬的支持态度,如果有谁敢提出质疑,他就会被说成不爱国。哪怕在其网站上转发一篇美联社消息,福克斯新闻都要做一番字词上的修改来取悦保守派,比如《选民对经济的担心给奥巴马带来新麻烦》这个标题被改成了《奥巴马跟白人妇女有大问题》。可以想象,知识分子一定不喜欢福克斯新闻。的确没有哪个大学教授宣称自己爱看这个台。就连我所在的物理系的毕业典礼,系里请来的演讲嘉宾都说:“物理学有什么用呢?至少能让你学会判断福克斯新闻说的都是什么玩意儿。”可是如果你认为福克斯新闻这么做是为了宣传某种意识形态,你就错了。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赚钱。比如修改新闻标题这件事,其实从技术角度说并不是网站编辑的选择,而是读者自己的选择。很多新闻网站,比如赫芬顿邮报(The Huffington Post),使用一个叫做 multivariate testing(也叫A/B testing)的技术:在一篇文章刚贴出来的时候,读者打开网站首页看到的是随机显示的这篇文章的两个不同标题之一,网站会在五分钟内判断哪个标题获得的点击率更高,然后就统一使用这个标题。事实证明在读者的选择下最后胜出的标题都是耸人听闻型的。福克斯新闻的收视率在美国遥遥领先于其他新闻台。因为CNN在北京奥运传递火炬期间对中国的歪曲报道,很多人认为CNN是个有政治色彩的媒体,其实CNN得算是相当中立的——这也是为什么它的收视率现在节节败退。据2012年《经济学人》的报道,倾向自由派的MSNBC现在收视排名第二,CNN只得第三,而这两个台的收视率加起来也比不上福克斯。乔布斯1996年接受《连线》采访,对这个现象有一个非常好的评价:当你年轻的时候,你看着电视就会想,这里面一定有阴谋。电视台想把我们变傻。可是等你长大一点,你发现不是这么回事儿。电视台的业务就是人们想要什么它们就给什么。这个想法更令人沮丧。阴谋论还算乐观的!至少你还有个坏人可以打,我们还可以革命!而现实是电视台只不过给我们想要的东西。美国人玩的这一套,中国也有人早就弄明白了。今天我们的有些媒体和网络上有各种观点鲜明的文章和报道,它们或者骂得特别犀利,或者捧得特别动人,观众看得畅快淋漓,十分过瘾。但是这些文章提出什么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没有?说过什么能够修正我们现有思想的新信息没有?它们只是在迎合和肯定人们已有的观念而已。因为它们的生产者知道他们不需要取悦所有人。他们只要能让自己的粉丝基本盘高兴就已经足够获利的了。他们是“肯定贩卖者”。政治辩论?其实这只是一种娱乐。王小波写过一篇《花剌子模信使问题》,感慨中国人听不得坏消息,一旦学者敢提供坏消息就恨不得把他们像花剌子模的信使一样杀掉。我想引用乔布斯的话:王小波说的太乐观了。真正令人沮丧的现实是所有国家的所有人都有花剌子模君王的毛病,而且他们的做法不是杀掉坏消息,而是只听“好”消息——那些能印证我们观念的消息。这个毛病叫做“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如果你已经开始相信一个什么东西了,那么你就会主动寻找能够增强这种相信的信息,乃至不顾事实。这样一旦我们有了某种偏见,我们就无法改变主意了。《信息食谱》说,Emory 大学教授 Drew Westen 通过实验发现,对那些已经强烈支持共和党或民主党的学生来说,如果你给他们关于他们支持的党的负面新闻,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会显示这些人大脑中负责逻辑推理的区域关闭了,而负责感情的区域却激活了!换句话说他会变得不讲理只讲情。因为他们感受到了威胁。这个受威胁的感情会让你把相反的事实用来加强自己的错误信念。社会学家Brendan Nyhan甚至发现了一个“逆火效应”:你给一个保守派人士看关于布什的减税政策并没有带来经济增长的文章之后,他居然反而更相信减税可以带来经济增长。在确认偏误的作用下,任何新证据都有可能被忽略,甚至都被对立的双方用来加强自己的观念。这就是为什么每一次枪击事件之后禁枪派和拥枪派都变得更加强硬。另一本书,Future Babble(《未来乱语》)讲了个更有意思的实验。实验者给每个受试学生发一套性格测试题让他们做,然后说根据每个人的答案给其各自分析出来了一份“性格概况”,让学生评价这个概况描写得准不准。结果学生们纷纷表示这个说的就是自己。而事实是所有人拿到的“性格概况”都是完全一样的!人自动就愿意看到说的跟自己一样的地方,并忽略不一样的地方。可能有人以为只有文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陷入确认偏误,文化程度越高就越能客观判断。事实并非如此。在某些问题上,甚至是文化程度越高的人群,思想越容易两极分化。一个有意思的议题是全球变暖。过去十几年来媒体充斥着各种关于全球变暖的科学报道和专家评论,这些报道可以大致分成两派:一派认为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如果不采取激烈手段限制生产,未来气候就会不堪设想;一派则认为气候变化是个复杂问题,现有的模型并不可靠,二氧化碳没那么可怕。如果你对这个问题不感兴趣,你根本就不会被这些争论影响。而《信息食谱》告诉我们,对全球变暖的观点分歧最大的人群,恰恰是那些对这方面有很多了解的人。调查显示,越是文化程度高的共和党人,越不相信全球变暖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越是文化程度高的民主党人,则越相信这一点。如果谁想看看这个争论严重到什么程度,可以去看《经济学人》最近一篇报道(2013年3月30日)的读者评论。这篇文章说,尽管过去几年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不顾气候学家警告而继续增加,可是地球平均温度却并没有升高,远低于科学模型的预测。文章下面的评论水平跟新浪网足球新闻的评论不可同日而语,敢在此说话的可能没有高中生。评论者摆事实讲道理,列举各种论文链接和数据,然而其观点仍然鲜明地分成了两派。就连这篇文章本身写得够不够合理,都有巨大的争议。观念的两极分化并不仅限于政治,人们可以因为很多事情进入不同阵营,而且一旦选了边就会为自己阵营而战。你的手机是苹果的还是安卓的?这两个阵营的人不但互相鄙视,而且有时候能上升到认为对方是邪恶势力的程度。人们对品牌的忠诚似乎跟政治意识形态没什么区别。我们看苹果新产品发布会,再看看美国大选前两党的集会,会发现两者极为相似,全都伴随着狂热的粉丝关注和激动的专家评论。也许因为手机已经买了或者政治态度已经表过了,人们为了付出的沉没成本而不得不死命拥护自己的派别,也许是为了表明自己的身份,也许是为了寻找一种归属感。但不管是什么,这种阵营划分肯定不是各人科学推理的结果。根据诺贝尔奖得主 Robert Aumann 1976年的论文 Agreeing to Disagree,说如果是两个理性而真诚的真理追求者争论问题,争论的结果必然是二人达成一致。那么现实生活中有多少真理追求者呢?认知科学家 Hugo Mercier 和 Dan Sperber 2011年的一篇论文Why Do Humans Reason?甚至认为,人的逻辑推理能力本来就不是用来追求真理的,而是用来说服别人的。也就是说我们天生就都是律师思维,我们的大脑本来就是个争论设备。这也许是因为进化总是奖励那些能说服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些能发现真理的人吧。互联网很可能加剧了人们观念阵营的划分。在网上你连换台都不用,推荐引擎自动根据你的喜好提供信息。我相信气候学家对全球变暖的预测大大言过其实,我认为决不可以废除死刑,我使用苹果手机,我还要求豆浆必须是甜的豆腐脑必须是咸的——在这些原则问题上我从来不跟人开玩笑。如果微博上有人发出违背我理念的言论我怎么办?我果断取消对他的关注。我们完全有权这么做,难道有人上微博是为了找气生么?可是如果人人都只接收符合自己观点的信息,甚至只跟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交流,那么就会形成一个“回音室效应”(echo chamber effect)。人们的观念将会变得越来越极端。有鉴于此,Johnson 号召我们改变对信息的消费方式。他提出的核心建议是:“Consume deliberately. Take in information over affirmation.”——要主动刻意地消费,吸收有可能修正我们观念的新信息,而不是吸收对我们现有观念的肯定。这其实是非常高的要求。要做到这些,我们必须避免那些预设立场的说服式文章,尽可能地接触第一手资料,为此甚至要有直接阅读数据的能力。可是有多少人能亲自研读各项经济指标再判断房价是否过高呢?对大多数人来说现在房价是高是低只与一个因素有关:他是不是已经买了房。我建议把上面那两句英文刻在iPad 上。不过我发现最新的一系列针对社交网络的研究显示,也许回音室效应并不存在。有人研究Facebook的朋友关系,发现人们并没有只跟与自己政见相同的人交朋友。我们在网上辩得不可开交,生活中仍然可以跟对方辩友“隔着一张桌子吃饭”。哪怕在网上,统计表明人们的关注集群也不是按照政治立场划分,更多是按照视野大小划分。更进一步,我们也许过高估计了对方阵营的极端程度。有人通过调查统计美国两党的支持者,发现如果一个人对某个政治方向有强烈的偏好,那么他对对方阵营的政治偏好,往往会有更高的估计。可能绝大多数人根本没那么极端,可能互联网本身就是个极端的人抒发极端思想的地方。对Twitter的一个研究表明,其上的言论跟传统的民意测验相比,在很多问题(尽管不是所有问题)上更加偏向自由派。一般人并没有像Twitter上的这帮人那样拥护奥巴马,或者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化。互联网不是一个调查民意的好地方。但无论如何,确认偏误是个普遍存在的人类特性,而且有人正在利用这个特性牟利。错误观点一旦占了大多数,正确的做法就可能不会被执行。既然改变那些已有成见的人的观念如此困难,也许双方阵营真正值得做的只有争取中间派。今年的 Nature Climate Change 上发表的一篇论文说,虽然不可能改变那些已经对全球变暖学说有强烈看法的人的观点,但是可以用亲身经历来影响那些对气候变化并没有什么成见的人,而这些人占美国成年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五。一个策略是可以告诉一个中间派,你爱去凿冰捕鱼的那个地方,现在每年的冰冻期比十九世纪少了好几个星期,来吸引其注意力。这个真不错。当然,在我这个坚定的全球变暖学说质疑派看来,那些看见自己家门口的池塘不结冰了就认为全球变暖的人纯属弱智。

评论
Servants talk about People; Gentlefolks discuss Things. 我的Gaspé半岛自驾之旅原创小说:圆同路情愫不要让自己变老一个杠精的自白赞反馈:杰里肥狮, cyberlily, Johnny1008 和 2 其他人 2014-04-21#5 N 915 $0.00 这就显示出中华文化的优秀了,只讲利益和生存,不讲信仰和道德。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都可以丢弃掉。今天左转,明天运动,后天平反,大后天再反击“翻案风”,后天的后天在反反革命~~~那些“轻信”的中国人都被淘汰的差不多啦

评论
霜岳 说:在我这个坚定的全球变暖学说质疑派看来,那些看见自己家门口的池塘不结冰了就认为全球变暖的人纯属弱智。点击展开...所谓的全球变暖,是跨世纪最大的谎言!那是罗马俱乐部几十年来忽悠的结果。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评论
在信息进入指尖时代,愈来愈多的人成为Dummy。

评论
我们还是会坚定地相信自己相信的东西。这句话是100%的事实。

评论
WorryFree 说:所谓的全球变暖,是跨世纪最大的谎言!那是罗马俱乐部几十年来忽悠的结果。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点击展开...大哥,那个是我转帖,不代表我个人观点。呵呵。

评论
Servants talk about People; Gentlefolks discuss Things. 我的Gaspé半岛自驾之旅原创小说:圆同路情愫不要让自己变老一个杠精的自白 2014-04-22#10 阿吾
踏实做事 有趣做人
付费矿工 3,633$(0.65$赞力,#17) 17,681 $23.62 $3,632.94 两篇都是好文,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选择和决定找理由,“每个人都爱看能印证自己已有观念的东西。我们不但不爱看,而且还会直接忽略那些不符合我们已有观念的证据。”“人非完人,我们并不是绝对正确的理性人。所有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到自己的无知,能够让我们感到谦卑的学问,一定都是好学问。”

评论
你现在的气质里 藏着你走过的路 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大哥,那个是我转帖,不代表我个人观点。呵呵。点击展开...正因为知道你的观点才更开心!不过我不会想着改变你的观点,因为那是没法改变的。

 ·加拿大留学移民 今天学到了一个英语单词的新含义Soft Landing 短登
 ·生活百科 有同学吃过口服药治疗灰指甲吗?
·生活百科 回国还需要疫苗证明和核酸证明吗?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加拿大老人金

华人网大家好: 我父母來了加拿大都已經十年啦,開始準備申請加拿大老人金。 本人對這項福利都還好迷茫,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多謝!本人父母居住加拿大已經十年,過去十年,沒有工作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不想在温哥华了想去农村

华人网不想在大城市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大城市,来到温哥华,这房价和工资的不对等更搞得无法呼吸。来加拿大又不是奔着这些来的,加上本人很佛系,现在就梦想找一份WFH的工作到乡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从首尔转机回加拿大

华人网今天送老公先回加拿大,从沈阳出发经首尔当天飞多伦多。 给老公买的是沈阳至首尔 大韩航空的 从首尔到多伦多 加拿大航空 行李在沈阳可以直挂到多伦多 给了两段航程的登机牌 行李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赏花:蒲公英晚期?

华人网郁金香正在凋谢,蒲公英也进入最后的一搏。这个时候,她们已经不像小黄花绽放时那么可爱了(应该说多数人是这么感觉的),但仔细观赏,我还是很喜欢的。心中喜乐,到处都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