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紐約市最新分析顯示,盡管在過去11年,布朗士區中部及南部已有大量可負擔住房問世,但如皇后區、南布碌崙(布魯克林)與史泰登島等其它區卻幾乎少有新建的平价屋。(記者馬璿/攝影)
紐約市最新分析顯示,盡管在過去11年,布朗士區中部及南部已有大量可負擔住房問世,但如皇后區、南布碌崙(布魯克林)與史泰登島等華人居民正逐漸增多的地段,卻幾乎少有新建的平價屋。
根據政策團體紐約房屋會議 (NYHC)針對全市51個市議會選區的資料分析,自2014年起,兩個橫跨布朗士多個社區的選區,已興建超過1萬6500個可負擔住宅單元,數量超越其他28個選區合計。
-->
反觀,東北皇后區及史島的四個選區,在同一期間每一區的經濟適用住宅產量卻少於80個單元,市議長歐德思(Adrienne Adams)所代表的皇后區第28選區、市議員莊文怡(Susan Zhuang)的布碌崙第43選區今年上半年未建造任何可負擔住房。
NYHC的執行董事費伊(Rachel Fee)分析指出,51個市議會選區存在巨大差異,很大程度上是由於人口密度、分區規畫和地鐵線路的便利程度造成。但她指出,關鍵原因還包含個別市議員對新建房屋的反對,也可能會使整個社區變成禁區。
NYHC報告指出,今年上半年10個市議會選區總共只蓋了七套可負擔住房,其中代表曼哈頓上西區第六選區的高布邇(Gale Brewer)、歐德思的第28選區、莊文怡的第43選區,以及目前格林威治村和下東區仍空缺的第二選區,更是完全沒有建造任何可負擔住房。
同時,房屋量最高的10個選區同期新增4540套選區,是房屋產量最低的10個選區總和的600倍以上。其中,紀思庭代表的第47選區新增房屋數量最多,共達706套。而費伊對此也補充,新數據與長期數據所反映的情況基本一致。
該份分析發表的時機恰逢市民即將就四項與住房相關的選票議題投票,包括在五大區推動「100 %經濟適用住宅」建案土地使用審查流程加速;對小規模、多數為市價住宅的建案進行流程簡化;若整體市議會拒絕土地使用申請,開發商與市府可提出上訴,以及將市府的紙本官方地圖數位化。
支持者認為,這些改革將削減冗長審查、擴大供應,透過供需機制減緩租金飆升。反對者則批評,此舉削弱地方社區與市議會對開發案的監督,將決策權更多集中於市長與開發商手中。
而區內有最多住房興建量的33選區市議員萊斯勒(Lincoln Restler)指出,市議員目前因為「地方主導慣例」(member deference)慣例,在土地使用審查中擁有極大影響力,而上述改革將削弱該制度。他表示支持加速可負擔住宅建案,但反對設立開發商可上訴市議會決定的機制。
·加拿大新闻 她是流行天后,他是前总理:为何凯蒂·佩里与杜鲁多能走到一
·加拿大新闻 未来一周加拿大商界须关注之大事
·加拿大新闻 温哥华王宅地库执到宝乾隆珍藏墨宝多伦多拍卖108万加元成交
·加拿大新闻 日产天籁·鸿蒙座舱四季度全球首发,新科技驾享体验
·加拿大新闻 [有片] 万锦入屋行劫未遂 警车迎头撞截贼车
·汽车 轮胎选择
·汽车 皇冠混合动力电池更换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