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被“乌龙”和“小字”包围的小米汽车,你还敢买吗?



在加拿大


曾经“流量狂欢”如今“工业敬畏”

又一互联网排头兵身陷“汽车怪圈”

2023年底,小米汽车以“科技跨越”之势高调亮相,用“人生最后一辆车”的豪言收割一众米粉。雷军那句“我们全力以赴,只为不负期待”的承诺响彻耳边。

如果说SU7的成功仅仅是开始,那么YU7的到来,才是将小米推向流量的顶峰。

然而不到一年时间,这个被捧上神坛的造车“新新势力”,却遭遇各类舆论影响、期车交付和营销争议,其中不乏有米粉维权,信用口碑也随着舆论发酵在快速流失。

壹|

从“智能领先”到“舆论失控”

九月底,山东威海一位小米车主记录下了令人震撼的一幕:车辆在无人触碰、手机未操作的情况下,突然启动向前行驶。监控画面显示,当时车主与妻子正在室内整理物品,发现异常后妻子立即呼喊,车主迅速冲出屋外将车拦停,整个过程令人匪夷所思。

结果是万万没想到!小米官方直接调取车主授权的手机 APP 日志和车辆数据,这才发现:车辆启动的时候,车主的 iPhone 15 Pro Max 给车辆发送了远程泊车指令。操作时间、记录全部吻合,也排除了车辆自身问题。

更戏剧的来了,待官方回应后。车主直接清空了账号内的视频,悄悄的离开。

虽然看似一场乌龙事件,但小米作为流量的焦点,媒体解读、官方第一时间处理态度等等,也会被不明所以的吃瓜群众无限放大。间接也会导致小米陷入舆论漩涡。

“小字文化”与过度承诺

除此之外,小米YU7还因“热成型钢宣传”将小米的营销策略推上风口浪尖。宣传文案上用醒目大字标注的“2200MPa超强钢”,却在左下角用浅色小字注明“小米超强钢指材质项目名称”。这种被网友戏称为“雷式括号”的营销手法,引发了广大吃瓜群众对小米汽车的质疑。类似的文字游戏在小米汽车中屡见不鲜:“小米SU7 Ultra”碳纤维挖孔机盖的实际功能与宣传不符。“逆光之王”是产品设计目标而非已实现功能。

罗永浩在直播间也为小米鸣冤:“小字文化是行业通病。并非雷军的个人手段。”但这种营销与现实的落差,不仅伤害了消费者感情,更触犯了品牌与用户之间最珍贵的资产“信任”

维权困境与沟通壁垒

信任危机不仅存在于产品层面,还会延伸到服务体系。近日,网络爆出有百位YU7用户退定,主要原因为:交付等待时间过长(大概50周,也就是一年)。于是我们查看小米汽车APP:

YU7 Max锁单后预计36-39周交付;

YU7 Pro锁单后预计42-45周;

YU7锁单后预计45-48周。

虽然与网络上数字略有差异,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不仅意味着漫长的等待,还可能错过新能源汽车购置税减免政策。

更令人疑惑的是,小米的购车协议被指存在多处“不合理”条款,例如:小米准车主收到通知后需在7天内支付尾款(通常约20万元左右),否则视为违约,订单取消且定金(5000元)不能退还,这与主流新势力“验车合格后付尾款”的做法相悖。

有律师指出:在车辆还在排产的情况下,消费者有权利拒绝支付尾款。其实小米的做法也不难理解,提前锁定尾款可形成无息现金流,利大于弊。

从营销驱动到价值回归

小米汽车的信任危机,本质上是一场品牌承诺与用户体验的割裂。初期的小米,通过高举高打的营销策略,成功塑造了“科技领先”、“用户至上”的品牌形象。然而当实际体验无法匹配市场营销时,信任的崩塌就如山体滑坡般迅速而彻底。

信任如同一张白纸,一旦褶皱,即便抚平也难以恢复原样。早前雷军微博曾坦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

或许,这场危机正是小米汽车从“营销驱动”转向“技术实干”、从“流量狂欢”回归“工业敬畏”的必经阵痛。在智能汽车这条赛道上,最终胜出的不一定是技术最超前的企业,但一定是用户最信任的品牌。



 ·加拿大新闻 福特全顺烧机油:解密原因与轻松解决策略
·加拿大新闻 加西台湾艺术家协会20周年展出20成员画作庆生
·加拿大新闻 能否突破单速比禁锢?聊聊奔驰全新纯电CLA的两挡变速箱
·加拿大新闻 Staples亚裔店员操作222笔"虚假退货",遭法官严判!
·加拿大新闻 二进白宫!特朗普当面吹卡尼"世界级领袖",又说
 ·生活百科 木地板,有什么吸尘器推荐吗?
·中文新闻 维多利亚·贝克汉姆 (Victoria Beckham) 在 Netflix 纪录片首映式上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