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生活信息【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



在加拿大


《我身边的加拿大人之一:加拿大小镇生活人和事》副篇,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其实这是一篇地理篇,小E出于纯粹的兴趣和新移民的经济需要,对加拿大的地理和经济结构进行一个概括,算是对《我身边的加拿大人之一:加拿大小镇生活人和事》的阶段性的点题。不求全面精准,只是出于小E这些年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总结。本篇不是《小镇生活人和事》的完结篇,《小镇生活人和事》今后可能会随着EDI的兴致有新的更新,更新时间会在EDI的老巢标明。这些年来我一直希望以恰当的方式,把加拿大与中国巨大的结构差异以妥帖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才以为,如果新移民忽略了这些个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损失一些机遇。小E虽然算个不甚上进的基督徒,但小时候曾因机缘和国内某著名寺庙的重量级禅师讨论人生,他同时也被很多达官显贵聘为家中富二代的精神导师,他有这么句话小E认为是很实在的:“人生的成就和地位就取决于努力和决策,地位越低,努力所占比重越高;地位越高,决策的机会也就越多,决策的正确性也越重要;一次失败的决策往往要用无数艰辛的努力来弥补。”在此和跟小E谈得来的移友分享老禅师阅尽千帆后的精妙体会,并不是为了研探佛学,小E再怎么说也是基督徒啊。只是小E认为,成功的决策在人生中起的作用往往可能比埋头苦干来得大。而决策的胜算往往取决于是否知己知彼,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移友上论坛寻找信息的原因吧。如果小E这几年的学习总结能为一部分移友避免辛酸劳苦,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首先从地图上,加拿大看上去跟中国差不多,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但他们之间的近似性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其结果就是导致适合一个国家的人才很可能在另一个国家找不到下脚的地方。首先,衡向上说,中国超大的人口总量、大量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圈、发展中国家的低起点背景,导致了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大多数公司都可以获得连续的工作量,哪怕就服务于周边地区都可以保证足够的客户群。而且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导致中国的国际关系操作上难度极大,通俗说就是“吓大的”,无论如何都要保证齐全的工农业体系。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也保证了可以对外同时实行保护主义(服务业)和重商主义(制造业),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又保证了虽然制造业以满足出口为目的,内需相对不足,但仍然有总量上巨大的内需来引诱外资投资设厂。这是很占便宜的,特别是入关以后,所以现在美国急了要搞TPP。其次,纵向上说,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都是高速发展,捞到金的太多了。增长点是经济生活中对小老百姓最重要的。既得利益阶层往往能垄断现有的肥缺,但经济增长时产生的新肥缺却可以保证名不见经传的小老百姓一不小心也能步入既得利益阶层的圈子。BBC曾经有这么个纪录片,是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的。那时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在如同下水道般的都市贫民窟艰难度日,在条件恶劣,毫无安全保障的工厂像机器人般工作,薪水却少得可怜,大量的贫民窟的孩子死于各种本可以通过改善卫生条件而避免的传染病。就在这时,法国爆发了连续的血腥革命!这时英国皇室英明的放权,工业革命和海外殖民地制造的经济增长点保证了国家的平稳过渡,大量聪明的脑袋不至于成为革命领袖。他们成了工业新贵,住在郊外或小镇的庄园和城堡中,跟大地主出身的老贵族(Lord)平起平坐;市郊也产生了大量富裕中产区,这些居住区的物业拥有相对市中心宽敞漂亮得多的前后院;更多在伦敦和曼城找不到出路的家庭,不满于一辈子在贫民窟受穷,取道利物浦登上了西行的轮船,Never looked back!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后人所取得的成就将远超那些暂时在英国混得挺好的庄园新贵和市郊中产。从经济增长点再谈谈加拿大的现实。纵向上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所有的业务都是经过多少年逐渐地成长演化而来,很少有暴发性地成长,也难以引进经济增长点,那些稍微新一点,准入门槛低一点的行业都成了新移民的热门专业,比如IT。大家都仰着脖子等下一次的工业浪潮,否则就没有总体上的增长点,也就无法大量地制造新的就业和富翁。衡向上说,加拿大虽然拥有比中国大得多的土地和海洋资源,但人口还不到一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总量,并分散在很大的一个区域,这就导致服务于每个区域的企业可能面对的客户群都很小。很多工作必然是不稳定的,季节性的,甚至是经常要以短期合同的方式来饱一顿饥一顿地运作,雇员也必须面对这个形式的经济运作方式。还有一个于中国截然相反的局面就是加拿大的国际关系相当的“舒适”,同时具备英联邦经济圈和北美经济圈的高级会员资格,也是西方国家体系中的模范公民。这个国家根本不需要以国防或者经济安全的理由针对其他西方发达经济体实行贸易保护或产业保护政策。占人口大多数的联邦省份使用盎格鲁萨克逊思维方式,所以是欧美国家中比较信任产业开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不像法德那样热衷于搞自己的小而全体系。哪怕有相对美国更为保护主义的政策,也是出于保护就业考虑,而不是出于政治上或者国防上的必需条件。更不需要所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只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就可以了。比如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对美资欧资的欢迎和最近的Verizon北上加拿大事件,也可以反映出这个特色。在就业上反映出的特点就是西方体系中实力最强的美国公司在加拿大本土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极高的比重,当然还有英国公司和欧陆公司,在这些公司在加拿大有适应当地市场规模的业务部门,但高端的决策部门和总公司往往在加拿大境外。做IT和会计的应该是有体会的,就连零售业,比如在Futureshop任职的,也有同感。而同样的行业在中国的话,出于保护性的政策和庞大的市场,跨国公司不得不在中国建立规模和权力都很大的合资或独资中国总部、亚太总部。与之相竞争的内资企业也有相应的部门,所以这个范围内的就业容量应该是相差很大的。额外的补充一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政策主导型社会,出于好办事和不得罪人的态度,往往大量使用体制内推荐的“人才”。国企就更不用说了。而在国内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才”到了加拿大连这一点优势也被剥夺了,可见落差之大。这就是一部分国内的“高端人才”在加拿大倍感失落的原因。本文提到的关系和背景不仅指出生或拼爹,还有机遇造就的,碰巧进了正确的圈子的,人一辈子机遇可能会很多,但不可能无穷无尽,更何况加拿大和北美也有圈子,哪里的好事都正好碰上,这种好运应该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处在这样一个“被斩首”的经济体中还有没有一点奔头呢?有!太多了!

评论
EDI的老巢 超赞 赏 反馈:xq1998, 浩瀚兄弟, sunrain114 和 25 其他人 edi 0$(VIP 0) 5712013-08-13#2 “迁徙”————吃肉的游牧民族后裔。西方各国是一个体系,一个信仰和价值观宏观上接近,微观上各异,相对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利益共同体。经过了近代几百年的血腥斗争和融合,这个体系已经找出了求同存异的生存方式。一个在诸侯各国互相征伐杀戮和中央帝国铁板一块统治之外的解决方案。经常听到的民主、人权、普世价值观等等只是协调中表现出来的一部分,当然里面还有纠缠不清的利益分配和实力制衡,但是基本上已经找到了一个稳定的价值平台。穆斯林的阿拉伯————土耳其体系几百年来也一直试图以这个方式运行,并用宗教作为粘合剂,只是他们可能在具体的操作上落后西方多少年吧。在这个体系内,个人其实是可以相对自由地迁徙的。事实上加拿大的学历、证书和工作经验在整个西方世界都有相当高的价值,除了比如医疗之类的特殊而且被行业协会着重保护的行业,在大多数领域,一个在加拿大接受教育,拥有成熟的加拿大工作经验的人才,在事业进入一定的高度后全世界任职,甚至搬家,都是很正常的。在加拿大也有大量欧共体和美国的高端人才从事或长或短的关键职务。而加拿大本土白人本来就是一两代前离开欧洲的“不安分”份子,来加后几乎每代人都在迁徙,我身边阿省同事有一多半都是从安省或安省以东搬过来的,这个趋势就像美国人从东海岸搬到西海岸,再搬去阳光带的迁徙潮,时间上和运动方向上几乎一致。从文化上说,西方人相对华人对于小农式的“乡土情结”比较淡漠,中世纪的云游骑士们往往出生贵族,他们的父亲可能会把世袭的领地传给长子;逼老二去宗教圣地进修神学,成为僧侣,多少年后回到故乡成为当地主教,主持民间事务;把女儿们远嫁门当户对的别国领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也是很普遍的;而其它的小儿子们则必须去一些艰苦的领地,开始他们的“学徒”生涯。对的————“apprentice”,就这个字,不是手工业行会的小皮匠,也不是424工会的电工学徒,而是远在只有农夫和领主的中世纪,Lord们的亲骨肉们,跋山涉水去别人的城堡端茶做饭、扫地砍柴喂牲口,有空时学习肉搏刀剑技巧,成年后才能接受当地领主的“毕业典礼”,成为一个既有贵族血统,又有名师传承的骑士。从此云游四方(Journeyman?),打出一番自己的天下。西方的渔民、牧人、手工业者一直到贵族骑士,都对迁徙看得很淡,只要对生存有益,就撒家伙上了,而且往往Never look back。就算恋土的农民,也因为工业革命,被逼进入城市,再远走他国,从滨海省份再迁入当时工业大发展的五大湖区域,之后再搬一次家像玩儿似的。在频繁的迁徙中,旧的乡土人际关系失效了。人与人之间的靠接触率和血缘维系的纽带断裂了,就必须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凌驾于种族和国家之上的行为准则。这套行事规则不是哪个宇宙天才总设计师发明的,而是无数利益集团经年累月的斗争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的游戏规则,依赖于这个不怎么严密的准则,来自不同领地的骑士、商人、土匪、船长乃至海盗都可以在同一个小酒馆交流信息,甚至暂时结盟。希特勒的冲锋队也是在那么个啤酒馆中组织起来的。这种号称快餐式的人际关系在以移民为主的北美相当普遍,当然不排除很乡土很传统的人际关系也在很多小镇存在,外人跟一个人成为朋友,你就是全村人的朋友,你得罪一个人,在这个村子就别混了。有一个美籍日裔脱口秀新秀曾经用钢琴键比喻人际关系,说白人走到哪儿都能一下子交上朋友,而有色人种的小团体之间则格格不入,好比钢琴的黑白键。其实背后就是这个迁徙中形成的游戏规则在起作用,而很多有色人种第一代还没经历这套文化的洗礼。如果加拿大的华人新移民能够克服农业文化带来的地域束缚,勇敢面对大规模的迁徙和截然不同的生存环境,并在文化上能够融入,即擅长在新环境和新对手/队友一起玩游戏,而不是老指望着不按规矩出牌,老抱怨游戏规则不舒服,特别是牌桌上绝大多数人都没有抱怨的情况下幻想着大家同情一下他的感受,给他放点水,那么这个华人新移民就相当程度上做到了从客人到主人的飞跃。不管是游戏里、战场上还是工作场所,对于一个新人而言,You don't ask for respect, you earn it。一个群体中永远都有能力较强和相对弱一点的,有成效的互助需要能力较强的那个些人打头阵,就好比“倭寇”的一字长蛇阵,最善战的武士在“蜈蚣”的两头,菜鸟们从中间开始慢慢积累经验。华人中年轻的、有冲劲的个体不妨去一些华人相对较少的新兴经济区域,跟白人淘金者一起去充满着更多的未知的前沿地区去开拓和冒险。我们都爱钱嘛!把那些华人较多的城市的华人聚居区和华人占较高比例的公司里靠华人老板照顾的职位留给更需要照顾的同胞。这些年印度裔和东欧裔渐渐地把华裔甩在后面了,特别是在不怎么讲情面的美国,从这些族裔的文化结构上分析,可以发现他们的文化本来就跟西方体系接近,甚至母国也先后进入这个体系。也就是说不管个人的天资如何,平均而言,他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进入北美后的学习曲线要平滑些,适应当然容易得多。但是,事在人为嘛,最终个体成就大凡还是取决于个体的努力和能力。

评论
EDI的老巢 超赞 赏 edi 0$(VIP 0) 5712013-08-13#3 后篇:地理上随便扯扯大温大多蒙城我不用说了,网上都是信息。大多数华人比EDI更了解这些城市,比如哪儿有好吃的寿司或烤肉什么的。从东西两岸说起,看东海岸那些个地名就知道都是被欧洲的最早的移民当作新的故乡的,比如新苏格兰(nova scotia),再比如新德国(New Brunswick,取自于英王在德国玻恩茨威客——隆嫩堡的封地,那时估计正好用大批的德国人取代刚被打败的阿卡迪亚法裔),最搞笑的就是新疆(Newfoundland,可能因为都是石头,其实应该叫新爱尔兰才对,弩匪们大多爱尔兰血统,而且爱尔兰的海边也都是石头,咔咔)。而到了西海岸重镇则一般用人名命名,带有用新到手的土地给皇室献礼的特征,更小地方很多都是直接用土著音译,可见当初移民数量之少。到了BC东北的山区,命名跟阿省就很接近了,比如尼尔森要塞、圣约翰要塞,同样的圣约翰在东海岸都不需要加要塞的定义的,BC南部也有个尼尔森,不带要塞的。可见那些地区已经是当时移民活动范围的极限了。以阿省为例,当初爱城和卡城都是叫要塞的(Fort Edmonton, Fort Calgary),后来变成大城市了,要塞的命名就被取消了,而爱城附近的小镇萨斯克切温要塞因为至今还是小镇,所以名字就没动。可能是政策的原因,大西洋省经济一直不温不火。纽芬兰最近因为石油行业的几个大项目开工,经济好转不少。早些年纽芬兰经济就是渔业,属于忙的时候特忙,但一年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很闲,大赚一笔后可以在家拿EI的那种过法。具体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参照discovery channel的deadliest catch系列,很好看的Live Show哦!真人们为了生存和财富而竞争、合作、尔虞我诈;努力、硬撑、自强不息。在大西洋鳕鱼大量减少后,渔业凋敝,政府甚至出动宣传大巴从大街上拉失业者去阿省的油田开heavy hauler,一下子从流浪汉进入年入7W以上的中产。现在纽芬兰经济突然又火爆了,一部份在阿省积累了经验,又有纽芬兰人脉的石油人又回去了,据说海上钻井平台上收入也不错,60刀一个钟,干3星期休3星期,大量加班费。新斯科舍总体而言经济比较平稳,教育上比较领先,我发现阿省的工程师团体有大量的新斯科舍人圈子,而技术工人有大量的不列颠角人(Cape Breton)圈子。或许是这几个省里最强的一个。新不伦瑞克(以下简称新省)的的情况听同事说可能差一点,Irwin家族几乎垄断了当地经济的方方面面,当然他们家也拢断了新斯科舍和美国东北部的一些小州,但不像新省那么彻底。我听说的都是负面情况,比如他们威胁加拿大政府说要把所有资产转去巴哈马群岛云云,特别是Saint John,就是他们家的城市。我有个很有意思的木工朋友就来自那里,以后在《我的风流同事》里会提到,他对儿子的人生指导就是,“完成学业,离开这鬼地方!”至于新省北面的蒙克顿据说是有点发展的,属于英法交界区,是阿卡迪亚人引以为傲的城市,教育也很发达。但那里的法语据说是法语里最麻烦的一种,集中了发音古怪、用词古老、英法夹杂等几大问题。我有个退伍军人同事叫格兰特,以后在《我的退伍军人同事》中会有他的一章,他就在新省以北的法语区驻扎过很长一段时间。他形容那里的法语属于巴黎人听不懂的法语,破房子中的破房子(provence),还学了一段给我"Je vais the gas station, j'achète ice cream."强啊!太强了!巴黎人听后可能会Windows(晕倒死),不过法语这几十年来越来越支离破碎,法国本土也沦陷了。特别是在南方的里维拉海滩,连马赛市区都说阿拉伯法语了,见面不说ca va bien(一切顺利),说ca roule niquer(好得跟正操着个娘们似的,还TM以大舌音结尾)。听说蒙克顿几所大学的国际学生也以非洲裔为主,如果以后有进军非洲市场的意向,说不定可以从那里开始。蒙克顿以北的那些小镇则仍然保持着百多年前的风俗,很难指望他们会说英语,而且经济比较单一,甚至听说有些小镇都是油漆匠,另一个小镇都是铁皮匠。而格兰特在那里艳遇不浅,因为当地的女孩把他当成离开那些破败小镇的单程票,自然殷勤得不得了。我还有个姓Savoir的同事,就来自新省的北部。他说那些小镇是挺闭塞的,女孩们的确都想走,甚至有个女孩为了离开那个穷乡僻壤,毅然决定去蒙特利尔跳脱衣舞。小镇里的毛头小子们都沸腾了,几乎全镇子的男生都涌去蒙特利尔看这个女孩跳脱衣舞。上台的那天,坏小子们在台下尖叫狂啸,等女孩一丝不挂时纷纷大喊,“你忘了刮毛了!”人是粗了点啊。西海岸的BC如果没有铁路或者海岸,人口都将是加拿大最少的。早期的小镇一般都沿着铁路线,海洋带来了适合农业的气候,人口得到支撑。但从人口结构上可以看到东西海岸巨大的差别,西海岸沿线有大量的原住民领地,交通相对不便,因为移民进入得最晚。这两个地方经济结构上有相通的地方,都搞旅游经济,都可以为了环保放弃经济,在主要城市都有大量富人投资客涌入,这种安于现状的退休经济又壮大了环保势力,使得实体经济发展愈加缓慢。在BC别说油管,就是本田要设个装配厂都被打回去了。而东海岸的支柱新斯科舍海岸边,到处都是欧洲投资者买下的百万豪宅,导致当地房价飙升,当地政府用了一个极端的政策,给老住户设置房产税Cap,不管房价涨多少,你的房产税不变,但后果是大家都不敢交易了,因为一交易就成了新住户。如果某些移民拥有大量的资产可以远距离操作,在这些安逸稳定的省份居住是很不错的选择。当地工作机会少,小时工资低,只能对在当地居住的富豪们更有利,可以更低廉的市场价雇佣服务者,同时避免工业引诱太多新居民迁入他们的社区,污染他们的环境。餐馆旅店等旅游业也不怕小时回报更高的工业项目抢走他们的廉价劳动力。所以富豪们、他们的子女(环保嬉皮们)、廉价服务业提供者们、对经济发展不敏感,收入跟政府政策挂钩的原住民团体,在逻辑上都应该联合起来,维护该地区现状。现实中他们的确是这么做的,屁股再次决定了脑袋。但是做得太过火是会有后果的,气候景色和资源都相当优越的东海岸人口凋敝,大选中吃亏,政策上受气。特别是新不伦瑞克经济被额尔文家族垄断,从造船、石化到连锁店、工具作坊,还是私有公司,不上市的,查账都不许。别的经济体也不敢去投资了,年轻人都纷纷搬走,还没有BC那样的温哥华吸引新移民。最近听说阿省的油管要往东走,可把他们高兴死了,环什么宝,发工资要紧!

评论
EDI的老巢 超赞 赏 edi 0$(VIP 0) 5712013-08-13#4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这东海岸再往西的魁北克,似乎跟联邦是隔绝的,几乎就没见过魁瓜们出来,也很少有联邦的讲他们去魁省的经历。偶尔听工会的同事说起过,都做愤愤状,恨得咬牙切齿的,魁瓜们自成一体,外人,特别是不会法语的进去相当吃亏,好比一个体系的人进了另一个体系的圈子,还因为能力做不到入乡随俗,这就吃亏了。偶尔有这么一次,在某个工程,我们的办公室附近搬来了新公司的休息室,一段时间后才知道是脚手架公司阿鲁妈。我们的老板,英裔工程师过去侦察了一下,回来赶紧开紧急会议,“情况相当不妙,来了一大群脚手架工,个个都凶神恶煞状,而且他们都是魁瓜!”同事们惨叫,“额滴妈呀!”老板曰,“从现在开始给我们公司的厕所上锁,专人看管钥匙,大家同意否?”台下全票通过......再往西安省大家都太熟了,说说这么个家伙,纽芬兰人,早几年为了找工作搬去了安省,住在多伦多,后来他的小区被华人占领了,他就顺应潮流吧房子也抛了搬去了巴里,很久以前是个黑手党镇,现在因为大量被华人赶出来的白人搬去了那里,经济越来越好。但是,华人也跟着来了哟!估计巴里的经济会越来越好,房价可能会越来越高,那里的白人再躲就要来阿省了。EDI跟好些个躲过华人的白人聊过Neighborhood的事,主要是华人邻居不爱跟西人打交道,连出门割草时说声Hi都不会。一个社区华人多了,西人不知道怎么跟他们沟通,主动上去聊吧,往往把华人吓跑,还有很多英语根本不会的。西人对于社区的参与意识很强,民主社会养成的主人翁精神,对于这种割裂感比较抓狂。最后就害怕那种得罪了一家,就得罪了全村的可能性,加上生活习惯不同,房价炒高后房产税又涨了不少,趁高价抛房是最顺应时势的决策。等白人们把某个屁大的小镇子建设成鸟语花香,花园绿树的高档社区,往往又能吸引大批包括华人在内的新移民去追捧买入,到时候他们再跑就是了,每次都只赚不赔,蛮爽的。这里顺便谈谈社区,北美所有大城市的高档社区或富人区几乎都是从一片荒地开始的。因为民主国家的法制很难做到雷厉风行,一旦某个区域成为贫民区,想以旧城改造的方式改成富人区很难,关键是那些导致问题的贫民流浪汉,动迁成本很高,而流浪汉今天送走了,明天又回来躺在老地方了。富裕阶层往往在城市周边的小镇建立自己的社区,比如洛杉矶的比弗里山庄,本来就是一沼泽地,投资巨头们灵光一现,明星巨富们蜂拥而至,沼泽地就成了风水宝地,现在发展中国家的富人就以挤进去为荣。在加拿大Money Sense评出的Best Small City第一名St. Albert,当初也是一片农场,上流社会建立社区后规定不允许低层次低收入家庭在社区买房。那时St. Albet跟Edmonton完全是分开的,Edmonton是两个小镇,号称Eastender的机场以东帮派和号称Westender的Jasper Place帮派经常火并,但谁都不会去St. Albert惹事。现在Edmonton变大了很多倍,St. Albert几乎就要被Edmonton吃掉了,各色人等也搬了进去,据说最富的那帮人又去了新的地方。我去传说中的几个新的社区看过,MMD,的确比St. Albert还漂亮!但是位置比较偏,新移民不会喜欢。

评论
EDI的老巢 超赞 赏 edi 0$(VIP 0) 5712013-08-13#5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再往西就是大平原,本来除了农业啥都没有,铁路的功能主要是为了运粮食。逐渐矿业随着工业国家的大发展而崛起,所谓的加拿大幅员辽阔的优势,实质上也就是矿业资源的优势。这个区域凡是跟热门的开采活动相关的城市和小镇,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高速增长,分不到羹的就停滞不前,甚至萎缩凋敝。比如爱城以南的Leduc最早因为一个油井而兴起,现在已经是一个重工业加工中心,大量石化矿业加工设施都是在那里制造的,大量的CNC公司也在那里。Edmonton和Calgary周边有不少类似的工业配套型小镇。而偏远的地区则都是实体的油田、石化或者矿业、林业造纸设施。这些工作都是相对而言高技能高收入的,公司的职员有些并不在当地居住,但仍然能提供不少消费。以油气为例,BC北部的尼尔森要塞,阿省北部的大草原城、阿特巴斯卡、麦克默里要塞、冷湖都是因为油田而高速发展起来的小镇。发展中多多少少就会有增长点,就会有高新的机会。萨省的钾矿和曼省的各类金属矿藏也是同理,不过可能不如石化热门。最近北极化冰,航运和矿业都开始未雨绸缪,以哈德逊湾为界,以东没什么技术上的难度,以西才是历史上探险家前赴后继的地方,能支撑北极小镇的大城市只有两个,温尼伯和埃德蒙顿,以Canadian North的航线和基地为例,也就这两个城市是补给基地。这里少许谈谈不怎么地的小镇,其实情况比东海岸还是好一些的,只要不离主要的大城市太远,往往镇民的收入是工农结合的。我只听一个来自Rocky Mountain House的年轻人说起他老家的经济问题,主要因为没有经济增长点,有能力的年轻人(他自己?)和女孩们都离开了,留下一群光棍。还有一个地方要小心,Caroline,AB,据说美国镇压3K党的时候大批白人至上主义者跑到Caroline的农场避难,至今同事仍警告我,要小心那个地方。据一个白人同事说起他分辨一个小镇经济状况的方法,他说一般而言亚洲人都很精明,如果小镇有中餐馆,或者起码有韩国小店,那么这个小镇的收入应该不错,呵呵,在此和大家分享一下。好了,地理篇差不多了,再往后就是工业门类和职业道路的短篇,不过要休息一段时间。

评论
EDI的老巢 超赞 赏 反馈:bwa001 和 小村姑 N NM的马甲 0$(VIP 0) 2,0702013-08-13#6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好文。

评论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好文。点击展开...谁是NM?

评论
EDI的老巢谁是NM?点击展开... 随便打的,没什么特别意思,呵呵

评论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好文献花! 现在家园啥垃圾口水贴都能赚花的,这个贴了几个小时了,一个没有,真看不过去。

评论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好文献花! 现在家园啥垃圾口水贴都能赚花的,这个贴了几个小时了,一个没有,真看不过去。点击展开...谢谢献花,这篇文章有两个很大的缺点。第一,太长;第二,比较不中听。接下来的工业篇还不得不继续得罪更多的人。谢谢您的鼓励。

评论
EDI的老巢 超赞 赏 W wzw100 0$(VIP 0) 3312013-08-13#11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油菜.祝福。

评论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看得过瘾。edi出手,必属精品!

评论
煮饭侠看得过瘾。edi出手,必属精品!点击展开...edi一篇,得罪人一片,哈哈。

评论
EDI的老巢 超赞 赏 deepbluehanwaiting... 0$(VIP 0) 3,3802013-08-13#14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信息量很大,长知识了,有空再多写一点吧,献花!

评论
It is the best of times, it is the worst of times; it is the age of wisdom, it is the age of foolishness. 超赞 赏 故 故里 0$(VIP 0) 2,3792013-08-13#15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好文,迄今为止看到的华人对于加拿大经济政治历史最全面的最深刻的分析。期待下文。

评论
忆前尘往事,拂晓浅红,美景如韫,今何安在?念后会无期,沧海桑田,柳绿桃红,情何以待? 超赞 赏 Mansaca 0$(VIP 0) 5452013-08-13#16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太长。

评论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博主写的很好,萨省近年来因为矿业也是繁忙起来。只是加拿大太侧重矿产石化,会不会有太多隐形的危机,象房地产就比美国贵太多。

评论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体系庞大,等发育丰满.

评论
回复: 原创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我身边的加拿大人之一:加拿大小镇生活人和事》副篇,EDI谈加拿大的地缘经济其实这是一篇地理篇,小E出于纯粹的兴趣和新移民的经济需要,对加拿大的地理和经济结构进行一个概括,算是对《我身边的加拿大人之一:加拿大小镇生活人和事》的阶段性的点题。不求全面精准,只是出于小E这些年来,在生活和学习中的一些总结。本篇不是《小镇生活人和事》的完结篇,《小镇生活人和事》今后可能会随着EDI的兴致有新的更新,更新时间会在EDI的老巢标明。这些年来我一直希望以恰当的方式,把加拿大与中国巨大的结构差异以妥帖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才以为,如果新移民忽略了这些个差异,将不可避免地损失一些机遇。小E虽然算个不甚上进的基督徒,但小时候曾因机缘和国内某著名寺庙的重量级禅师讨论人生,他同时也被很多达官显贵聘为家中富二代的精神导师,他有这么句话小E认为是很实在的:“人生的成就和地位就取决于努力和决策,地位越低,努力所占比重越高;地位越高,决策的机会也就越多,决策的正确性也越重要;一次失败的决策往往要用无数艰辛的努力来弥补。”在此和跟小E谈得来的移友分享老禅师阅尽千帆后的精妙体会,并不是为了研探佛学,小E再怎么说也是基督徒啊。只是小E认为,成功的决策在人生中起的作用往往可能比埋头苦干来得大。而决策的胜算往往取决于是否知己知彼,这也是为什么有那么多移友上论坛寻找信息的原因吧。如果小E这几年的学习总结能为一部分移友避免辛酸劳苦,那么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首先从地图上,加拿大看上去跟中国差不多,都是幅员辽阔的大国,但他们之间的近似性可能也就到此为止了。这两个国家的经济运行方式是完全相反的,其结果就是导致适合一个国家的人才很可能在另一个国家找不到下脚的地方。首先,衡向上说,中国超大的人口总量、大量高人口密度的城市圈、发展中国家的低起点背景,导致了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大多数公司都可以获得连续的工作量,哪怕就服务于周边地区都可以保证足够的客户群。而且由于历史和制度的原因,导致中国的国际关系操作上难度极大,通俗说就是“吓大的”,无论如何都要保证齐全的工农业体系。发展中国家的背景也保证了可以对外同时实行保护主义(服务业)和重商主义(制造业),而巨大的人口基数又保证了虽然制造业以满足出口为目的,内需相对不足,但仍然有总量上巨大的内需来引诱外资投资设厂。这是很占便宜的,特别是入关以后,所以现在美国急了要搞TPP。其次,纵向上说,改革开放后几十年都是高速发展,捞到金的太多了。增长点是经济生活中对小老百姓最重要的。既得利益阶层往往能垄断现有的肥缺,但经济增长时产生的新肥缺却可以保证名不见经传的小老百姓一不小心也能步入既得利益阶层的圈子。BBC曾经有这么个纪录片,是描写维多利亚时代的。那时失地农民涌入城市,在如同下水道般的都市贫民窟艰难度日,在条件恶劣,毫无安全保障的工厂像机器人般工作,薪水却少得可怜,大量的贫民窟的孩子死于各种本可以通过改善卫生条件而避免的传染病。就在这时,法国爆发了连续的血腥革命!这时英国皇室英明的放权,工业革命和海外殖民地制造的经济增长点保证了国家的平稳过渡,大量聪明的脑袋不至于成为革命领袖。他们成了工业新贵,住在郊外或小镇的庄园和城堡中,跟大地主出身的老贵族(Lord)平起平坐;市郊也产生了大量富裕中产区,这些居住区的物业拥有相对市中心宽敞漂亮得多的前后院;更多在伦敦和曼城找不到出路的家庭,不满于一辈子在贫民窟受穷,取道利物浦登上了西行的轮船,Never looked back!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意识不到,他们的后人所取得的成就将远超那些暂时在英国混得挺好的庄园新贵和市郊中产。从经济增长点再谈谈加拿大的现实。纵向上说,这是一个成熟的经济体,所有的业务都是经过多少年逐渐地成长演化而来,很少有暴发性地成长,也难以引进经济增长点,那些稍微新一点,准入门槛低一点的行业都成了新移民的热门专业,比如IT。大家都仰着脖子等下一次的工业浪潮,否则就没有总体上的增长点,也就无法大量地制造新的就业和富翁。衡向上说,加拿大虽然拥有比中国大得多的土地和海洋资源,但人口还不到一个长三角经济圈的总量,并分散在很大的一个区域,这就导致服务于每个区域的企业可能面对的客户群都很小。很多工作必然是不稳定的,季节性的,甚至是经常要以短期合同的方式来饱一顿饥一顿地运作,雇员也必须面对这个形式的经济运作方式。还有一个于中国截然相反的局面就是加拿大的国际关系相当的“舒适”,同时具备英联邦经济圈和北美经济圈的高级会员资格,也是西方国家体系中的模范公民。这个国家根本不需要以国防或者经济安全的理由针对其他西方发达经济体实行贸易保护或产业保护政策。占人口大多数的联邦省份使用盎格鲁萨克逊思维方式,所以是欧美国家中比较信任产业开放和经济自由主义的,不像法德那样热衷于搞自己的小而全体系。哪怕有相对美国更为保护主义的政策,也是出于保护就业考虑,而不是出于政治上或者国防上的必需条件。更不需要所谓的门类齐全的工业部门,只要做好自己最擅长的就可以了。比如汽车工业和石油工业对美资欧资的欢迎和最近的Verizon北上加拿大事件,也可以反映出这个特色。在就业上反映出的特点就是西方体系中实力最强的美国公司在加拿大本土的经济生活中占有极高的比重,当然还有英国公司和欧陆公司,在这些公司在加拿大有适应当地市场规模的业务部门,但高端的决策部门和总公司往往在加拿大境外。做IT和会计的应该是有体会的,就连零售业,比如在Futureshop任职的,也有同感。而同样的行业在中国的话,出于保护性的政策和庞大的市场,跨国公司不得不在中国建立规模和权力都很大的合资或独资中国总部、亚太总部。与之相竞争的内资企业也有相应的部门,所以这个范围内的就业容量应该是相差很大的。额外的补充一点,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中国这种权力高度集中的政策主导型社会,出于好办事和不得罪人的态度,往往大量使用体制内推荐的“人才”。国企就更不用说了。而在国内有关系、有背景的“人才”到了加拿大连这一点优势也被剥夺了,可见落差之大。这就是一部分国内的“高端人才”在加拿大倍感失落的原因。本文提到的关系和背景不仅指出生或拼爹,还有机遇造就的,碰巧进了正确的圈子的,人一辈子机遇可能会很多,但不可能无穷无尽,更何况加拿大和北美也有圈子,哪里的好事都正好碰上,这种好运应该不是人人都有的。那么处在这样一个“被斩首”的经济体中还有没有一点奔头呢?有!太多了!点击展开...

评论
关心世界小事,不如关心自己和女儿大事。好文,迄今为止看到的华人对于加拿大经济政治历史最全面的最深刻的分析。期待下文。点击展开...承蒙那么高的评价,我会加紧写的,但今晚要去看电影了。

  ·生活百科 我无法登录麦当劳APP,如何解决?
·生活百科 关于安装太阳能后用电量增加的问题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加拿大老人金

华人网大家好: 我父母來了加拿大都已經十年啦,開始準備申請加拿大老人金。 本人對這項福利都還好迷茫,希望各位多多指教, 多謝!本人父母居住加拿大已經十年,過去十年,沒有工作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不想在温哥华了想去农村

华人网不想在大城市了,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大城市,来到温哥华,这房价和工资的不对等更搞得无法呼吸。来加拿大又不是奔着这些来的,加上本人很佛系,现在就梦想找一份WFH的工作到乡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从首尔转机回加拿大

华人网今天送老公先回加拿大,从沈阳出发经首尔当天飞多伦多。 给老公买的是沈阳至首尔 大韩航空的 从首尔到多伦多 加拿大航空 行李在沈阳可以直挂到多伦多 给了两段航程的登机牌 行李 ...

加拿大生活信息-加拿大

赏花:蒲公英晚期?

华人网郁金香正在凋谢,蒲公英也进入最后的一搏。这个时候,她们已经不像小黄花绽放时那么可爱了(应该说多数人是这么感觉的),但仔细观赏,我还是很喜欢的。心中喜乐,到处都是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