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
近日,不少客户会常问地产经纪们一个问题:“列治文的房市是不是要掉头了?拐点还会来吗?”
他们的疑虑不是空穴来风。走在列治文的街头,你会发现“售出”标志比过去少了,楼盘的销售速度也慢了下来。朋友圈里的经纪人,发的成交喜报似乎也少了几分热闹。
与此同时,关于买方市场的声音越来越响,很多人甚至直接断言:列治文楼市已经进入了下行周期。
“冰与火”的表象
如果只看成交数量,的确会觉得市场正在降温。挂牌天数拉长,销量下滑,买家变得更谨慎,这些都是真实的市场反馈。
但与此同时,列治文的价格曲线却并没有出现断崖式下跌。
根据Richmond News的报道,2025年第二季度,列治文的独立屋销量同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9.4%,但价格只跌了2.9%,房价指数依然维持在$210万元以上。
联排别墅的价格下降幅度更大一些,约为5.6%,平均价格仍在$110万元左右。公寓方面,销量同比下降20.6%,价格下跌了5.1%,最新的公寓价格指数大约是$70.8万元。三类房型在市场上的平均销售周期已经拉长到了30至37天。
这种“冰与火”的表象,让很多人摸不清方向:到底是要趁低出手,还是要继续等待?
乍一看,市场的交易节奏放慢了,但价值锚点其实依旧存在。销量和价格之间的差距,正好透露出另一种耐人寻味的信号。
销量下降幅度很大,而价格却跌得有限。这意味着什么?
说明业主的心理预期仍然坚挺,并没有出现全面抛售的恐慌。换句话说,市场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观望和博弈,而不是房价的整体崩盘。
在解读列治文的楼盘市场时,不能脱离更大的温哥华房地产环境。政策挤压联排供应,真正的机会藏在转折点
就在不久前,Vancouver Sun曾刊登过一个耐人寻味的新闻:温哥华的开发商直言,市府的分区政策正在让联排别墅这种住房形态“几乎灭绝”。
按照2023年出台的全市“多户上调政策”,绝大部分独立屋地块都被允许改建为四至六户的多单元住宅。
表面上看,这有助于提高城市的整体密度,但实际结果却是开发商更愿意选择利润更高的multiplex项目,而不是传统的三房联排。
这种政策导向带来的结果很明显——越是适合家庭居住的“缺失中间住房”,供应就越发稀缺。
在欧洲和北美的许多城市,联排和排屋是家庭最理想的过渡选择,它们价格低于独立屋,但空间又明显大于公寓,正好满足有孩子的年轻家庭。
然而在温哥华,政策让这种产品几乎难觅踪影。这也意味着列治文乃至其他移民人口占比大的“卫星”城市,反而在未来更有可能成为这类联排的承接地和稀缺供应区。
回到列治文的数据,市府的结论是“买方市场”,许多潜在买家保持谨慎,观望情绪上升。很多人认为,既然销量下滑,房价也许还会继续往下走,最好等到“谷底再抄底”。
但真的是这样吗?如果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市场仍然存在积极的一面。
独立屋价格只下降了不到3%,而公寓和联排的跌幅也都在5%左右。这种跌幅,相比北美一些真正经历断崖式下跌的城市,显得微不足道。
更何况,大温的土地供应本来就极度稀缺,而列治文的地理位置和人口结构,让它始终拥有坚实的需求基础。
事实上,聪明的买家并不会单纯地等待价格“见底”,因为真正的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场的转折点。
当大多数人还在犹豫时,提前看准价值板块、提前出手,才更容易把握主动权。
举个例子,温哥华的政策环境让家庭型联排别墅变得稀缺,那么列治文那些仍然有联排供应的区域,就会在未来显得更具价值。
再比如,随着加拿大央行在近期下调基准利率,融资环境逐渐改善,贷款压力相较去年已经有所缓解,对于换房链条上的买家和首次置业的家庭而言,这其实是一个难得的窗口期。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市场中的谨慎心态。
那么问题来了:列治文楼市眼下的状况,到底是拐点的前兆,还是短期的假象?是风险正在积累,还是机会已经悄然到来?
正如一位房产大拿所说:“今天的市场,看起来像拐点,也可能是机会的起点。”
为了帮助粉丝,我们将在下周五10月10日举办一场线下的专场讲座,我们邀请了房产大拿,从数据、政策和实操角度出发,为大家深入解读列治文和大温楼市的最新走向。
到底是真拐点,还是假象?哪些板块会率先企稳?哪些房型、户型可能成为未来三年的稀缺品?
这些问题,我们将在讲座现场一一探讨。感兴趣的朋友,欢迎联系我们报名!
·加拿大新闻 “ChinaTravel”火爆背后3500万外国游客的难题
·加拿大新闻 卡城华人高中生勇敢发问遭闭麦,高官当众羞辱引爆争议!
·加拿大新闻 有一种针对航空乘客的新骗局外出旅行不可不知
·加拿大新闻 加拿大EE最新抽分公布!连续三轮维持高分,仅1000人受邀!
·加拿大新闻 上周确诊近2000例COVID
·中文新闻 “横冲直撞”:刀子男子因恐怖袭击而入狱,邦迪闯入
·中文新闻 女人的身体在悉尼家的卧室里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