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为何德国人热衷于读书?



在加拿大


作者:每天读会儿书










德国人喜爱阅读,据说不论在地铁车厢中、公园草坪上,还是咖啡馆里,随处可见阅读者的身影。为何德国人热衷于读书?这与其悠久的阅读传统有很大关系,回望德国历史,德国人的阅读热情一定会让你大吃一惊。

你能想象在18世纪末的德意志,有270多个读书协会吗?它们的成员可以超越阶级、身份的限制,自由加入,轮流读书,互相交流读书心得。读书会这个在我们今天已司空见惯的阅读推广方式,早在两百多年前就在德意志的城市里出现了。

几百年前,伴随印刷术的发明、宗教改革、学校普遍设立、城市的发展,阅读开始进入普通大众的世界,德国人喜爱阅读的传统也在此时萌芽。

中世纪时,书籍大多数都由拉丁文、希腊文写成,知识基本掌握在教士阶层手中,普通人大部分都是文盲。

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带来一场“印刷革命”,各种小册子、宣传单迅速在民间大量传播,普通人有了阅读的机会。









1517年,路德发表《九十五条论纲》,猛烈抨击罗马教会,成为宗教改革的发端。路德主张“因信称义”,普通人不需要借助赎罪券以及各种仪式,通过阅读《圣经》就可得救,这样就必须人人都能阅读《圣经》,大众阅读有了直接的现实需要。

这种需要带来的连锁反应就是学校的设立,各种希腊语、拉丁语学校遍地开花,一大批大学应运而生。1500年至1625年的125年间,德意志共建立了18所大学,如康德曾就读并任教的柯尼斯堡大学、马克思曾拿到博士学位的耶拿大学等,就是这个时候建立的。由于学校的普遍设立,普通人开始有能力进行阅读。

随着宗教改革的深入以及启蒙思想的传播,人们逐步从身份、宗教、家庭中解放出来,变为读书人。城市中悄然发生了德国历史学家罗尔夫·恩格尔辛所说的“阅读革命”,人们的读书方式从“集约型阅读”转为更广泛的“多样化阅读”。

18世纪末以前,书价昂贵且印刷数量少,一个人一生中的读书数量有限,大部分人可能反复阅读同一本书,比如《圣经》或是教理问答书等。恩格尔辛将其称为“集约型阅读”,并认为这种阅读方式的前提是周遭世界不发生大的改变。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政治类、历史类、文学类书籍及报纸、杂志不断涌现,书籍的权威性日益下降,但人们的阅读范围逐渐扩大,“集约型阅读”被“多样化阅读”取代。

可读的书越来越多,德意志的读书人口也就越来越多,到18世纪中叶,德意志的读书人口约占成年人口的10%,1777年提高到15%,1790年进一步提高到25%,1830年已经达到40%。

阅读人口的增加让书籍供不应求,这就促使聪明的德意志人就想出一个绝妙的好方法——成立读书协会。协会以自由平等为原则,人们不论社会身份、等级与性别有何差别,都可加入协会,轮流读同一本书。据说人们通常一个星期内阅读2本书及杂志,在特定的场所讨论图书的内容。

当时的读书协会给人们提供了接触图书的机会,也给人们提供了交流思想的园地。比如1774年《少年维特之烦恼》在莱比锡书展上面世,如果你是读书协会的成员,那么你可能在协会中读到,读完之后,还可以跟其他小伙伴交流读书心得。

读者们也可以聚集起来,听作者朗诵自己的作品。在一幅描绘德累斯顿读书协会的素描中,就可看到十几位读者聚集在房间中,聆听作者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这一读书方式也延续至今,德国的书店等经常举办大大小小的朗诵会,由作者为读者朗诵书中的内容。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我们读书大多是抱着一定的目的,而德国人认为读书是一种享受,对人性和优雅的追求是读书协会的唯一目的。









由于当时书价较贵,读书在当时其实也是一件奢侈的行为。赫兹的碎石工人在1860年要买六卷本席勒著作集,至少要花四个星期的收入。想要加入柏林读书协会的劳工,需缴相当于其年收入百分之十到十五的会费。即便如此,相对于阅读带来的精神愉悦,昂贵的花费没有浇灭人们阅读的热情,大大小小的读书协会还是在德意志大地生根发芽。阅读成为德意志民族的重要传统,成为德意志人民的重要习惯。

当四分五裂的德意志终于通过三场战争完成统一时,毛奇将军说,“普鲁士的胜利,早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注定了。”这虽然强调的是教育,但和阅读不无关系。

德国诞生了众多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音乐家、科学家,为人类的文明作出巨大贡献;历经两次世界大战,德国依然迅速崛起为大国,这都离不开德意志人热爱阅读的传统。

德意志民族热爱阅读的传统跨越历史长河延续至现在,阅读设施等方面的齐全更加有方便人们阅读。据网上数据,德国平均每1.7万人就有一家书店,城市中遍布可分享二手书的公共图书亭;另外几乎每个家庭都会藏书,他们认为“如果家里没有书籍,就如同房间没有窗户。”在互联网发展的今天,德国人依然热爱纸质阅读、深阅读,他们随时随地都能拿出一本书,沉浸在阅读之中。









在我国,大部分人都认同读书和知识的重要性,这几乎是一种共识。国家也在通过各种方式大力倡导全民阅读,营造阅读浓厚的氛围。如在北京,周末你随便走进一座商场,就可能见到一家书店,这家书店刚好可能在举办图书分享会。其实这不是偶然,北京几乎每周都有多场新书发布会、读书会等在举行。此外,数不清的阅读类公众号、App每天在向读者推荐图书、介绍读书方法;图书订货会、各种书展等每年也都会如期而至。

大学、出版社、媒体、企业等纷纷成立读书会等各种形式的组织,定期或不定期举办线上线下活动,邀请名家、作者向读者分享图书,组织读者共读好书。

但我们的阅读状况仍让人堪忧。“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往往图书落满了灰尘还未被开封。在我们的地铁、高铁上,放眼望去都是刷手机的低头族,捧着一本书来读会觉得不好意思,仿佛自己成了另类,说不定还会遭到人们一丝异样的眼光。

如何把阅读氛围和共识转化为个人的实际行动?德国人给我们做出了榜样,对个人而言,其实很简单,“读”就好了。

文章参考:[日]阿部谨也《极简德国史:何谓德国特色》《中世纪星空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生活百科 笔记本电脑电源线上的USB有什么用?
·生活百科 交换方式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