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法国德国世仇,不也和解了?



在加拿大


作者:地缘谷



NO.284 作者/大尾巴熊



制图/听风者 漫画/傲慢的上校 配图/大尾巴熊

德国和法国,可谓是欧洲历史上最经典的一对冤家了。

历史上,法国很长时间对德国处于优势地位。三十年战争法国军队在德意志诸邦延续数十年的战火,使德意志各邦国减损了约60%的人口,更使神圣罗马帝国四分五裂;拿破仑战争,神圣罗马帝国头衔被废除,德意志西部诸邦被当做战场的炮灰驱使,奥地利帝国被迫嫁出皇室公主露易丝向法国示好,普鲁士更是被拿破仑逼得直接成为法国的附庸国



普鲁士精锐掷弹兵团守卫柏林,被法军打的落花流水




法军在柏林勃兰登堡门耀武扬威的经过

然而,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普鲁士借助工业革命和优越的军事动员制度,在普法战争中击败强大的法国,法国被迫割让阿尔萨斯—洛林省和支付整整50亿的法郎赔款;在后来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法国损失了“整整一代法国年轻人”,整整120万法国士兵牺牲,倾尽代价也只是把德军拦住,自身也元气大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闪电战更是仅仅用了39天就征服了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






法军?军旗都给你缴咯



还是阅兵,只不过变成了法国巴黎的凯旋门

德法绵延了三百多年的血海深仇,世代倾轧的历史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才算结束,德法两国彼此都在对抗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三百年的时间,哪怕仇恨不再延续,到此为止,恐怕两国也难以忽略厚重的历史,建立起友谊。
可有趣的是,如今的欧盟,正是由德法两国1951年基于战略互信联手组建的“煤钢联合体”的前身,法德两国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上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欧盟建设的发动机和法德轴心。可以说,没有德法的坚定友谊,就没有今天的欧盟。



法国、联邦德国于1950年5月9日提出“煤钢共合体”的构想,1951年4月18日在巴黎签署的条约

法国和德国,是如何跨越三百年的世仇,抛下曾经历史的隔阂,成为三百年来都没有成为的“好朋友”呢?
两败俱伤的世仇

二战后的法国经济可谓一塌涂地。二战前的法国工业门类齐全、发展兴旺,在欧洲是一流的工业强国。经历了二战的破坏加上德国在占领期间的残酷掠夺,法国经济损失达14,000多亿法郎,相当于战前三年法国全部生产的总值。1944年秋法国解放时,工业生产总值只及战前1938年的20%,农业只及50%,法郎价值仅及战前的1/6。在经济上不得不倚靠美国的马歇尔计划给予援助才能勉强度日,在经济上可谓满地疮痍,百废待兴



战前的法国城市勒哈弗尔




战后的勒哈弗尔




二战法国将坦克改装为拖拉机以助战后重建工作
二战后的德国经济同样苦不堪言。二战前的德国经济占据了全球的七分之一,仅排在美国后面。经历了二战的摧残后,不仅国家被分割为东德和西德,战前人口高达7000万的德国死了八百多万人,整整有着四亿立方米的废墟需要德国人清扫重建;战后1946年的西伯利亚寒流影响气温的下降,加上燃料的短缺,使得1946年长达四个月的寒冬里,仅仅是西德就超过10万人被冻死,而被冻伤、患浮肿病、肺结核的人超过100万,当时整个德国几乎面临亡国的无助和绝望



苏军的122mm榴弹炮表示对柏林的废墟负责



1945年的科隆除了大教堂,几乎所有建筑设施都被彻底摧毁




勃莱登堡门遭到战火的严重损坏,门顶上的女神及驷马战车被盟军炸毁




今天复原的勃兰登堡门

当然,虽然德法两国都两败俱伤,可民间的仇恨仍然存在。

法国就在战后初期曾基于反德的汹涌民意给德国严酷的政策,即1946年3月制定的“限制工业计划”,即所谓摩根索计划。可一片废墟的西德压根榨不出几两油水赔偿给法国,就这一点可怜的赔偿还让法国背上了沉重的人道主义负担;美国更是对这点赔偿不感兴趣,美国更担心西德因为这局限性政策投向苏联阵营



美国:“一片废墟能整出几两油水?”




摩根索作为美国财长,是一个为美国谋取更大利润的商人而非一个殚精竭虑复仇的战争狂人

1946年6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在德国的斯图加特演说:“美国不再奉行一个强大的欧洲、一个虚弱的德国的政策。”他声明,“德国是欧洲的一部分,如果有着巨大的工业的德国变成贫民窟,欧洲的重建,特别是德国邻国的重建将会是十分缓慢的。”



德国记者对此兴奋不已,而旁边的法国记者明显不太高兴

基于此观念,所有马歇尔计划的受援国都必须签署一份协议——冻结所有德国对外债务;也正是因为此德国才得以发展喘息。



虽然如此,废墟还得自己一块一块的清理

1947年3月12日,正值美国“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德法两国的恩怨,第一次跨越了恩怨本身,被更大的危机笼罩。



“杜鲁门主义”出台,标志着以美国为主的资本主义阵营,与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阵营之间的冷战正式开始

德法如果继续对抗,只不过是同一阵营下的内耗,高兴的无非是更好对德法分而控之的美国,以及坐岸观火的苏联。可如果德法联起手来,西德拥有鲁尔和萨尔两大工业区,正好与法国最大煤炭产区兼拥有丰富的铁矿资源的洛林大区接壤,两者组合在一起,可以给两国甚至欧洲的重建、能源、经济方面迸发出惊人的力量。






二战前的鲁尔区工业年产量便达到了煤1亿吨、焦炭100万吨、钢1000万吨和发电量1亿度的水平




法国的铁矿品位居世界第二位,开采量居第一位,法国95%的铁矿就采自洛林地区

不过,谁来提出这一看起来近乎“叛国”的提议,谁又能扛住千夫所指,将三百年的仇恨在眼下化解?
阿登纳和舒曼

法德两国近百年的对抗,让无数法国人、德国人都丧生于战火中。“宁为太平犬,不作乱世人”,“可怜河边无定骨,犹是春闺梦里人”的观点早就深入人心。两国许多亲历战争的政治家都意识到,只有将仇恨终结于所处的时代,才不会让子孙继续在战壕中丧生。

罗贝尔-舒曼在卢森堡出生,但他出生时的国籍是德国,德语是他的第一外语,而法语直到他上学之后才开始学习,因此他一生当中说法语时都带有口音(这也成为政敌攻讦他的原因之一);他曾短暂担任法国总理,后来出任法国外交部长,在他人生的前六十年,德法两国战争导致两国的流离失所、尸横遍野他都历历在目。深刻认识到所谓历史仇恨的无谓与滑稽的他致力于德法和好



舒曼,1950年1月时任法国外长,并被誉为“欧洲之父”

1950年5月9日,罗贝尔-舒曼在事先同美国国务卿艾奇逊商谈后;在记者发布会上提出了一个当时法国和德国民众听起来惊世骇俗的计划,这就是“舒曼计划”。

“舒曼计划”主张以法国和联邦德国的煤钢工业为基础,将德法两国的资源整合利用,“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美国出于希冀加强欧洲的控制,特别是能让其在冷战前缘帮美国分担一些战略压力和经济压力,因而大力支持“舒曼计划”。

德国总理康拉德·阿登纳与舒曼的经历相似,他痛恨德国的军国主义化,更厌恶纳粹的野心使得人们沦于战火,认为德法之间的仇怨,“是一个魔鬼的圆箍,一个邪恶的圈套,非破除不可”。1949年,他就任西德首任总理时,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发表了著名的“破冰解冻”讲话:“我决心要以法德关系作为我的政策的一个基点……和法国的友谊将成为我们政策的一个基点,因为它是我们政策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阿登纳

阿登纳和舒曼两人都顶住巨大的国内舆论压力,在舒曼计划上迅速达成一致

在经历了近一年细节上的讨论后,1951年4月18日的舒曼宣言上,并以《巴黎条约》确定:“欧洲国家的统一,需要消除德法两国之间长达数世纪的对立。德国与法国需要也必须站在第一线展开工作……将法国与德国彼此免除关税、将双方的煤钢生产整合由一个共同的高级机构管理,一个开放其他欧洲国家加入的组织,称为煤钢联合体……由此所达成的生产团结将表示,任何法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都不但不可想象,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



“任何法国与德国之间的战争都不但不可想象,而且实际上也不可能。”

舒曼宣言正式宣告德法曾经的敌对关系开始融化,迈向一个历史前所未有的新关系。这个和解的过程也难免面临着阻力:舒曼就在1952年被认为外交“绥靖”德国的反对浪潮而被迫辞去外交部长的职位。
“化敌为友”后的老朋友

曾经的历史当然无法被轻易抹去。

但历史不能让煤钢联合体在丰富的多国资源和产业集群力量下让整个欧洲经济重新复苏,更不能解决战西欧战后落后的生产力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生活物资要求所产生的矛盾。跨越民族和国别的愿望,不仅让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及卢森堡纷纷表态加入煤钢联合体,在1965年4月8日更是通过合并条约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



欧共体成员(截止1987年)



1965年4月8日,煤钢联合体与欧洲经济共同体及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

这,就是今天欧盟的前身

正如美国前驻欧共体大使巴特·沃恩在1962年7月为《通向欧洲联盟的道路》一书写的序言中所言:“煤钢联合体为法德永久和解奠定基础,带来了共同市场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楷模般的新形……毫无疑问,历史所记住的,不是欧洲煤钢共同体为煤钢工业做了些什么,而是开辟了通向统一的欧洲目标的道路。”



在煤钢联合体的繁荣下成为现实,大众公司也变成了象征德国复兴的标志

欧洲共同体好比法德共同的上市公司,公司的繁荣发展直接联系到两国的关系,法德关系自然更加紧密。

但仅仅是生意伙伴并不能说明法德的友谊——1958年11月,第二次柏林危机爆发。赫鲁晓夫不惜用武力相逼,发布强硬声明,要求盟军归还占领的西柏林以让东德“统一”,如果承认这点,无疑是在承认西德是“伪政权”;这让北约阵营左右为难:在英国认为不应该为了个柏林陷入战火,美国的国会还犹豫不决时,法国总统戴高乐却在11月26日首先访问西德,向阿登纳保证反对改变柏林的地位。正是因为戴高乐不惜为支持西德剑拔弩张,很大程度影响了美国的态度,美国最终决定强硬的支持西德。直到最终危机结束,赫鲁晓夫服软为止,戴高乐始终坚定地站在西德一边。



戴高乐为支持德国不惜剑拔弩张的疯狂,即向世界各国见证了法德的友谊,也让他荣登1958年时代人物周刊

这种支持让德国民众对法国好感大幅度上升,更让阿登纳感激不尽。从1958年秋到1962年,阿登纳与戴高乐之间的通信高达40余次,会晤15次,总计进行了100多个小时的会谈。1962年7月,戴高乐总统在爱丽舍宫接待西德总理阿登纳时说:“在您光临的时候,我们其实都为两国从过去世仇变成坚定的朋友这一巨大的转变而欢欣鼓舞。”



1962,戴高乐拖着病躯仍坚持访问西德




阿登纳亦坚持与戴高乐本人的书信来往

1963年1月,阿登纳三访巴黎,在法德两国有识人士的努力、在双方领导人排除万难之下,两国签订《爱丽舍条约》(亦称法德友好合作条约):条约对两国首脑会晤、部长磋商做了制度化规定,这些规定表示法德的特殊关系制度化,人们常说的“法德轴心”正式形成。



《爱丽舍条约》正式以书面形式确定了法德的特殊关系制度化,人们常说的“法德轴心”形成




《爱丽舍条约》的原文,上面还有戴高乐和阿登纳的原文签名

虽然《爱丽舍条约》签订协议的几个月后,阿登纳就因身体原因引退,在1967年4月,被誉为“西德之父”的他与世长辞,终年91岁;仅3年后,戴高乐也因心脏病而猝然离世;但两国的友谊却并未因领导人的逝世而烟消云散,原因正是因为这一纸条约。

《爱丽舍条约》制度化的成果让历届德法政府哪怕出现争执和分歧,也能定期在《爱丽舍条约》的框架下进行对话和交流合作,例如1990年颇具争议的两德统一、2009年的希腊债务危机,都事先在法德两国官员的预定对话渠道摆明立场、捋顺想法,在畅所欲言的氛围中自然消除了许多可能的误解和偏见。



1953年的时代周刊封面人物:康拉德·阿登纳;他背后是残损不堪的德意志民族之树,在他的努力重新抽出新芽

比官方层次更重要的,是民间社会的交流,尤其是青年之间的接触更是消弥偏见的良药。著名的德法青年办公室和爱丽舍条约同年成立,至今已有800万德法青年参与交流,此外,德法间存在2000多个友好城市、1500家企业互设分公司、一个双语电视台“ARTE”、还有一家足与波音抗衡的德法合资飞机制造厂(空中巴士)、2006年起,德法更是双方联手编纂了“一套法德共同编写的历史教科书”,以消弭历史上的仇恨,促进德法人民的理解。



著名的空客A380就是法德友谊的结晶之一

干丝万缕的民间往来和经济活动,让德法无论在经济、政治还是民意上,都成为信得过的“老朋友”。爱丽舍条约50周年庆的前夕,德法多家媒体共同举办民意调查, 约2.5万名德法民众参与,结果显示,近8成的被访者都很喜欢对方国家,这证明了过去几代人的磨合努力没有白费。



德法《爱丽舍条约》50周年共同发行的邮票

2019年的《亚琛条约》,被人称为新《爱丽舍条约》;这足以证明德法友谊之坚定。法国和德国,在彼此的交流和信任之下,果断的跨越三百年的世仇,尽管两国的间隙和分歧仍然存在,却能勇敢抛下曾经历史的隔阂,成为三百年来都没有成为的“好朋友”,这值得我们深思。



2019年的《亚琛条约》签订,象征着德法关系的持续发展



参考资料 l 列国志法国;戴高乐传 . 德拉戈尔斯康拉德·阿登纳传. 大卫·W·德尔泰斯塔

* 本文由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缘谷立场






  ·生活百科 太阳能户外 LED 灯条
·生活百科 受控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