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德国中文新闻德国有多大可能性打赢二战



在加拿大


作者: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德国打赢二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事实上德国和自己的对手根本就不是一个量级的:德国仅仅只是一个千万人口级的中等强国,而在其对手中却有美国和苏联这样洲级大国。1940年的德国大约有7000万人口,全年钢产量2150万吨,发电量630亿千瓦时;而同期美国的数据为1.32亿、6070万吨和1780亿千瓦时,要知道美国是在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后才加入二战。



换句话说美国在和平年代的工业产能都远远高于战时的德国,那么一旦美国的战争机器全速开动起来就拥有完全碾压德国的战争潜力;同时期的苏联尽管在技术层面还落后于德国,但也拥有1.7亿人口、1830万吨钢产量、480亿千瓦时发电量。尽管此时的德国已征服控制了整个西欧,但在钢产量和发电量上也只是稍微领先于苏联,然而后者所拥有的劳动力资源却是德国根本无法企及的。



自此之后德国用了4年时间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高了200%,然而同一时期美国的军工规模扩张了整整19倍,到1944年美国的军火产量已是德国的2.5倍、日本的6.7倍,德、日两国的武器产量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零头。与此同时苏联也奋起直追将自己的军火产量提升至德国的90%。当苏德战争进入僵持状态后德国赫然发现自己陷入了苏联的人海洪流之中。



二战爆发时德国连同被其占领的奥地利、苏台德、阿尔萨斯、洛林等地的所有德语人口约为八千万。同一时期苏联的人口约为1.7亿,比德国多出一倍还不止。苏联在战争中损失的人口加上沦陷在德国占领区的人口几乎就相当于德国的总人口。如果是德国面临这么大的损失直接就亡国了。然而苏联在损失这么多的人口之后还能充分动员未沦陷区的上亿人口,就是只计算苏联未沦陷区的人口都比德国的总人口还多。



尽管德军在战争初期曾一度如入无人之境,然而越到后期德军就越感觉到苏军士兵就像打不完似的。德国刚打垮了苏联一个师,可还没来得及喘息就又得和十个师的苏军作战。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高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然而战争期间苏军人数却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当苏军在前线拼人海战术时苏联的大后方正利用充足的劳动力源源不断生产出粮食、被服、药品、武器等军需物资并将其不断送往前线。



苏联在战争期间生产了1200万支步枪和自动步枪、9.54万挺轻重机枪、83.4万门火炮(含迫击炮34.8万门)、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58218架飞机、20.5万辆汽车;相比之下德军在战争期间的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只有苏联的五分之一左右。尽管直到此时苏联的工业技术仍不及德国,然而仅仅是其庞大的体量就给德国带来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当德军越过斯摩棱斯克-基辅一线后尽管此时的苏军在德军面前一触即溃,然而德军已然因为战线过长而出现后勤乏力的现象,非战斗性减员日益增长:步兵和辅助单位开始因补给不继、交通状况不良而掉队;装甲部队起初还能自行向东突破,随后也需要停下来休整和维修。从1941年6月到次年1月底德军在东线损失了整整94万官兵、3000辆坦克、10万辆汽车和2500架飞机。这相当于德军在开战时总兵力的1/3。



二战时期德国也曾进行过核武器方面的研究。制造原子弹的主要原料是铀重水和石墨。其实德国并不缺乏这些原料,事实上当时的德国在铀矿石的加工和同位素分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然而直到战争结束之时德国仍未能造出原子弹。这首先就是因为像核武器这种大型项目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投入。德国的工业生产潜力本就不及美国,希特勒的排犹政策又使像爱因斯坦这样的犹太科学家被迫出走。



德国的核武发展计划实际上是同时面临人才和资金两方面的瓶颈。当时德国从战争的实际需要出发把研制火箭武器放在首要地位。在1937-1940年期间德国陆军在发展大型火箭方面花费了5.5亿马克,而“铀计划”的经费却只有100多万马克。缺人才、缺钱就够难受的了,而且还常有人跑到基地搞破坏。美国派出的代号为“阿尔索斯”科学间谍的小组对德国可能用于原子弹制造的一切工业设施进行了有针对性的破坏。



在人力、武力、财力资源上先天不足的德国注定难以战胜像美、苏这种具备大洲级体量的国家。即使在美、苏参战之前德国单挑英国也未必有十足的把握将其拿下——尽管此时的英国早已开始走下坡路了,但毕竟得等到二战后大英帝国才正式解体,此时的英国依然拥有遍及全球的殖民地,这意味着英国可以调动的战争资源远比德国雄厚。况且英国也并非孤军奋战。



尽管德国征服了整个西欧,但需要对这些地区进行消化,英国则扶植各国的流亡政府和低下抵抗组织同德国对抗。虽然流亡政府和低下抵抗组织实力有限,但也能对德国起到一定的牵制作用。当苏、美相继参战后德国战败实际上已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以德国有限的国力却要单挑美、苏、英三个巨无霸,至于日本和意大利这两个轴心国盟友是根本指望不上的。



日本深陷中国战场无法自拔,又擅自开辟对美国的太平洋战场,所以早已是自顾不暇。至于意大利在二战中的表现几乎就是一个笑话。如果轴心国真要会师一处相互配合的话,那么1942年应该是最佳时机:如果在这一年日本在占领东南亚后向西进军——自海路席卷印度洋、同时在陆上攻击印度;德军则在全力争夺乌克兰油田的同时强化在北非的兵力,那么就有可能将各自的控制范围联结起来。



一旦德、日成功在中东会师将会使中、苏这两个同盟国阵营中的陆权人力资源大国同外围的美、英这两个海权经贸大国隔绝开,从而使同盟国的人力资源和经济资源无法相互配合。然而这只是德、日两国一厢情愿的设计而已,事实上当时德、日两国都已达到自己扩张的极限:日本不可能在同中、美对抗的同时还有余力向印度洋方向扩张,德国也不可能在乌克兰和北非两个方向同时出击。



  ·中文新闻 罗伯特·欧文 (Robert Irwin) 庆祝星球大战日,向他的侄女格蕾丝·
·中文新闻 泰亚娜·泰勒 (Teyana Taylor) 在纽约天堂俱乐部 (Paradise Club) 的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