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新闻刘翔硕博连读十余年未毕业,为何?



在加拿大


成都大运会期间,我们一同来研究:中国大学生运动员培养机制和欧美有哪些差异、背后输送逻辑是怎样的、有哪些方面可以值得借鉴、未来的发展如何等话题。第三期,也是“群英荟萃”的最后一期,从“怎么办”的角度,我们探索一下中国未来的学校体育,究竟应该何去何从?

第一期,我们介绍了中美大学生运动员的培养机制。

第二期,我们探讨了中外大学生运动员的输送逻辑。

两期下来,无论是国内的问题也好,国外的优点也罢,我们都可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一期,我们来探讨:中国学校体育发展的未来在哪里?国外的学校体育,又有哪些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呢?从赛事、教育和融合三个角度,我们再聊一聊。

赛事:一年221个高校赛事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甲子园”

其实,简单查查资料,在中国属于大学生的比赛并不算少。

就以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2023年竞赛计划来看,就包括足、篮、排和综合多个大项小项,此外,还有成都大运会项目选拔赛,还有电子竞技这种新兴赛事,总计221个赛事。

这个数量不可谓不多,可是真正有声量、知名的并不多。算起来,也就是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简称CUBAL)有点名气,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在赛事规模、竞赛水平、人才孵化等各层面,都是中国最顶级的学生联赛了,近几年每年都为CBA输送人才。

联赛覆盖全国32个省市、1600余所高校和近2000支队伍,分为基层赛、分区赛和全国赛等阶段。此外,以上个赛季为例,一级联赛创下了线上观看量近1.7亿、媒体曝光量超过20亿的新高数据。

但是和美国校园体育中NCAA的疯狂三月、日本校园体育中有名的棒球甲子园,跑步箱根驿传而言,我们的学生赛事的发展,还是稍显稚嫩。

NCAA疯狂三月,甚至历史比NBA还要悠久,美国前总统奥巴马是赛事狂热粉丝,任期8年时间曾准时观看了每一届NCAA的决赛,这是最纯粹、最热血的校园篮球代表赛事;

“甲子园”,是日本高中棒球的代名词,被称为“青春和理想的圣地”,目前已经举办到了第105届。4000多所地方学校中脱颖而出的几十支球队,会在这里争夺冠军;

箱根驿站则是整个关东地区大学跑者心中最神圣的赛道,代表着日本高校跑步文化的最高水平。选手会肩带上会佩戴印有学校名字的接力带,而变得荣辱与共。

据日本电视台NTV统计,2020年、2019年,箱根驿传直播收视率分别高达28.6%、32.1%,2018年全国收视率也仅次于俄罗斯世界杯、平昌冬奥会和红白歌唱大赛。

我们已经有了不少的比赛,从规模,从水平,慢慢都在提高。但我们的学校体育赛事内核文化和声量,以及在国际上的名气,还是太弱了。只有目标着眼于“NCAA疯狂三月”、“甲子园”、“箱根驿站”,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教育:用冠军换文凭?邓亚萍才是运动员们上大学的榜样

其实,在国内,送奥运冠军等优秀运动员上大学,初衷本是好的。

但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很多问题——缺乏基础能力,听不懂课怎么办?“学训矛盾”背后,没时间听课又怎么办?由此引发的关于“公平”讨论,又该怎么办?

以刘翔为例,2004年雅典夺冠时,刘翔正在上本科。2005年,他获得华东师范大学硕博连读资格,研究方向是体育人文社会学。华东师大体育与健康学院院长季浏和8名教授专门组成导师团,为了尽可能给刘翔省去奔波的成本,就在其训练间隙、晚上以及节假日,定期去莘庄基地为刘翔“开小灶”。

可由于比赛压力繁重,刘翔还是没能在五年内如期毕业。甚至十年之后的2015年,他仍去华东师大探讨博士课程,这比学校的正常周期已经长了太多。更有网友曾经吐槽过刘翔,“他英语过了6级吗?他有毕业论文吗?”事实上,刘翔这种例子不在少数。政策允许冠军们挑选心仪的学校,却无法保证他们顺利毕业,更不能保证他们成材。

曾经有媒体爆料,在本该有几十名学生上课的北体“冠军班”首节课,最终只来了三个人。没来的人有着各种理由——要准备比赛、对课程不感兴趣……但对于冠军班成立的愿望来说,着实有点尴尬。

因为文化程度的缺失,冠军们上起课来的确都很吃力。一位学生就曾透露,“研究生的门槛对我们太高了,连公共基础课都听不懂,更别说专业课了。”有人问,“知道课跟不上,那为什么还选研究生”时,他回答,“本科和研究生都能上,谁还选本科?”

“拿冠军换文凭”的明规则下,很多冠军都入了各种名校,各种冠军班。可“不上课、不考试就让运动员进大学”的后果就是,少有的运动员可以跟上或者受益。现实是,很多冠军一直没能如期毕业。甚至,因故无法完成学业而退学的也在其中。

像邓亚萍这种,从清华大学英文系的本科,念到诺丁汉大学的硕士,再到剑桥大学的博士,11年求学路,一步步一点点从26个英文字母认不全到独立用英文完成博士论文的,少之又少。

再回到大运会,像张雨霏、覃海洋们,未来学习的榜样,应该是邓亚萍。

另外,在政策上,我们是不是要在入学前进行一些把关,而不是“谁来都能进”?我们是不是要给这些运动员们定制化一些课程,如基础教育,而不是高等教育?我们是不是要强化他们的专业学习和学籍管理,而不是“游击队”?

融和:参考清华建设名校梯队,打通校园专业竞赛体系

看看美国的校园体育,之所以水平如此之高,就是基于分层级的人才梯队——第一层级,能够参加国际赛事;第二层级,全国赛事;等等……

把运动员放在学校本就是好事,学校有多学科的人才,科学的训练,才能促进运动员不断提高水平。还可以利用学校教学、场地、管理等优势资源,进行集中训练,保障训练时间和训练质量。此外,高水平的学生运动员也能参加国际性的顶级赛事,比如奥运会、世锦赛。

可从国内来看,虽然也有运动员在学校,但多数是退役运动员,现役的多是在专业队,然后挂着名头,学校的老师前来授文化课,专业课还是在训练基地进行。这一背后,是高校场地、管理、训练以及资金能力不足的体现。“眼镜飞人”胡凯就曾经表示,去重庆队训练,就是因为当时清华大学“经费不足”。

那我们又该如何去改进?

<

p style=”text-align:center;”>

以清华为例,经过多年发展,学校已经建成了属于自己的校队金字塔,这其中的逻辑,有了“省队”、“市队”的影子。据统计,截止2020年包括:4支A类队(田径,射击,男篮,女篮)代表中国大学生甚至专业队最高水平的运动队,7支B类队(包括女排、击剑在内)代表北京市大学生的高水平运动队,43支C类队(包括乒乓球、冰球等在内)代表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普通学生中的突出水平运动队。

当这种有着清晰层次的校队知名度不断扩大,再借力应试教育的动力机制,不断打通“优秀人才上名大学”的通道,让更多有着体育特长的初高中生获得机会,进入清华这样的名校,反过来,也能带动学校的体育发展。

另外,学校和竞赛体系的赛事必须打通。如CUBAL的选手有没有有可能参加CBA(包括但不限于选秀),除了大运会,全运会和亚运会甚至奥运会,这样级别的赛事,大学生运动员们应该怎么有更多的机会参与?如果说,有国家体育部门主管的国际赛事,向学生运动员全面开放,学校的青训有了出口,再辅以上面“名大学龙头牵引”的布局通道,我国的学校体育,怎么能不迅速发展?



  ·生活百科 太阳能户外 LED 灯条
·生活百科 受控负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