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俄罗斯生活信息崔可夫元帅



在加拿大


崔可夫元帅(1955年),从斯大林格勒打到柏林的巷战之王,钢铁之师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

初经战火

1900年2月12日,阴风低吼。在沙皇俄国图拉省奥谢特尔河谷的谢列布里亚内普鲁德村的一座小木屋里,出世了一个骨瘦如柴的小男婴,他被取名为瓦西里・伊万诺维奇・崔可夫。这里的村民们此时谁也没有料到,出生时奄奄一息的崔可夫在壮年之后竟成为驰骋疆场并一度主宰东德命运的一名元帅。

1912年,由于家境贫寒,12岁的小崔可夫就不得不过早辍学,告别父母离开家乡,只身一人前往首都彼得堡谋生。在喀山大街的彼得・萨韦利耶夫工厂,他干上了一份专门为沙皇军官制作刺马针的苦工;这个苦孩子憧憬着自己将来有朝一日能穿上马靴,带上刺马针去驰骋疆场建功立业。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俄国很快卷入战争。青壮年们都被征召到前线去打仗,崔可夫和同龄的小伙伴们的工作就更加艰辛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迫使沙皇尼古拉二世退位,罗曼诺夫王朝就此覆灭。这一年的7月4日,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派兵镇压反政府的示威游行,崔可夫亲眼目睹自己的一位同龄好友残死在血泊之中。

他后来回忆说:“我永远忘不了1917年7月4日那个闷热的中午,当时我们站在咯山大教堂旁边,那里正在进行着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突然,枪声响了……我朋友吉明的头很不自然地向后倾着,他眼睛紧闭,双拳紧攥。我们不愿意也不相信他已经死了。我们今后再也听不到他的声音了,要知道,他才17岁呀!”

在经历了这次血腥屠杀场面的两个月后,由于工厂倒闭,17岁的崔可夫失业了。无业的崔可夫立即投奔在波罗的海舰队服役的三个哥哥,在喀琅施塔德成为海军水雷教导队的一名水兵。

不久,俄国爆发“十月革命”,崔可夫随波罗的海舰队加入了红色政权的行列。1918年春,崔可夫与几个要好的水兵一起,到莫斯科投奔红军军事教官短训班,成为步兵第二班的学员。此时,苏俄大地的社会局势动荡不安,红色政权和红军受到白军暴乱和外国武装干涉的威胁。这一年的7月2日,正在进行野外训练的崔可夫和学员们突然受到了苏维埃领导人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的亲自接见;列宁号召学员们用手中的武器捍卫红色政权。这是崔可夫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见到列宁。

几天后,崔可夫随队叁加了一次平定左派社会革命党人暴乱的行动,第一次经历了真枪实弹的战斗。8月30日,列宁在米海尔工厂向工人们发表演讲;左派社会革命党女党员卡普兰在混乱的人群中开枪刺伤了列宁。莫斯科军事教官短训班的学员们再次奉命叁加对秘密谋杀列宁组织的搜捕;崔可夫为自己在这次行动中亲手开枪击毙一名秘密谋杀列宁组织成员而感到万分自豪。

1918年冬末,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取胜的协约国开始从东南西北各个方向对新生的苏维埃俄国进行武装干涉。苏俄军队决定以东部战线为重点,抗击协约国的武装干涉。崔可夫随队开赴南部战线,被任命为守卫新罗德尼克村连的副连长。经过一些战斗,崔可夫的出色表现受到了肯定,被提升为连长。返回莫斯科后,在军事教官短训班结业的崔可夫获得了“红军军官”证书;旋即被派往伏尔加河沿岸军区,在咯山叁加步兵第40团的组建工作。此时,年仅18岁的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40团负责队列的副团长。

1919年3月初,在20万外国干涉军的支持下,原沙俄海军上将高尔察克指挥25万大军沿北乌拉尔森林至南伏尔加河东岸大草原的长达2000公里的战线上,向苏俄红军发起猛烈进攻。红军统帅部将步兵第40团编入北部战役集群第2集团军第28师,移驻维亚特省的波梁内地区。第28师的师长阿津是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红军指挥官,19岁的崔可夫处处都在模仿阿津师长。

在一次战斗后,步兵第40的团长和政治委员因病住进了医院;崔可夫从4月下旬开始独立承担起全团的指挥重任,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战斗胜利,受到上级和师长阿津的表扬;第40团成为第28师的功勋部队。不久,步兵第40团改称第43团,转归步兵第5师;崔可夫仍代理团长职务。7月中下旬,第43团取得阿拉基战斗的胜利,歼灭敌军第12师第47团之大部,俘敌千余名,缴获枪支近千枝;崔可夫在战斗中被榴霰弹击中左膝,但他仍带伤指挥作战。

1920年3月,波兰政府决定把西乌克兰、西白俄罗斯和维尔纽斯州并入波兰;5月6日,波军占领了乌克兰的基辅城。5月中旬,苏俄军队对波军发起反击;崔可夫所在的步兵第5师被调入西线的第15集团军。崔可夫的第43团领受并完成了夺取列佩利市的任务。6月上旬,崔可夫被波军炮弹击中前额,险些丧命。7月5日,崔可夫率第43团渡过别列津纳河,合围了别列津纳河地域的波军部队。

7月中旬,波兰政府要求停战;但苏俄军队继续向波兰腹地挺进。可是,经过连续征战和战线过长造成补给困难,苏军于8月中旬在华沙城下失利,被俘7万人;在波军的强势反击下,崔可夫不得不率第43团随大部队向回退却,在途中被敌军机枪击碎肱骨,但仍死里逃生回到国内。

1920年10月12日,苏俄政府和波兰政府在里加签定《关于停战协定和约初步条件的条约》∶双方承认乌克兰和白俄罗斯独立,将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划归波兰。次年3月18日,两国正式签定《里加条约》,划定了两国边界;这一条约给后来1939年的苏波冲突埋下了伏笔。而此时的崔可夫只是一个二十岁出头的年轻团长,他在一系列的战斗中虽表现英勇,取得过不俗的战绩,但也有了“败走麦城”的经历,可谓是接受了自己军事生涯中最初的战火洗礼。

两度出使中国

1922年,战事停息下来,崔可夫申请系统学习军事理论,他十分向往进入工农红军军事学院深造。这所学院的前身是1918年9月创办的红军总叁谋部军事学院,是苏联军事学院的开山鼻祖。1924年4月,著名的红军元帅伏龙芝出任该院院长,使该院的教学水准大大提升;为纪念1925年逝世的伏龙芝元帅,该学院于同年10月更名为伏龙芝军事学院。这所学院曾培养出了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等一大批苏军高级将领。

1922年8月,崔可夫如愿以偿地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第五期的学员。在三年的时间里,崔可夫得以系统地学习了军事理论,使自己的军事理论素养在丰富的实战经验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升。1925年8月,崔可夫以优异成绩随第五期学员们如期毕业;院长伏龙芝元帅向毕业学员提出贺词∶“为部队军事技能和政治觉悟的提升,奉献出全部力量。”

由于学业优异,崔可夫被学院决定留在东方系的中国部继续作为期一年的深造。东方系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新一代的军事外交官,对学员的要求十分严格。崔可夫在东方系中国部学习期间,将大量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中国的汉语,并经常去纳里曼诺夫东方大学,与中国留学生一起讨论有关中国的问题。

1926年秋,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中国部的实习生崔可夫,以外交随员的身份,随资深外交官克罗日科前往中国。在首次的中国之旅中,他先后到过中国的哈尔浜、长春、旅顺、大连、天津、北京。此时的中国正处在战乱之中,崔可夫深切感受到战乱给中国人民带来的苦难。

1927年秋,崔可夫正式完成在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的学业,再度前往中国,担任军事顾问。在这次军事顾问的两年任职期间,崔可夫四处游历,足迹几 遍布整个华北、华南和四川省。他进一步加深了对中国的了解,并学会讲一囗流利的中国话。

1929年,中苏双方在中东铁路问题上出现纠纷,事态愈演愈烈,两国军队在边境地区不断结集。7月13日,苏联宣布与中国断绝外交关系,崔可夫奉命随苏方外交人员撤回国内。8月6日,苏联军事委员会组建远东特别集团军,任命曾在1924至1927年在中国担任孙中山先生顾问的布柳赫尔(即加仑将军)出任该集团军司令官;15日,苏联政府向中国发出最后通牒。

16日,中国东北的大将张学良发表了对苏作战动员令,决定以东北军的6万兵力分东、西两路抗击苏军。此时,刚刚回国的崔可夫立即奉命赶赴远东特别集团军司令部的驻地伯力,在该集团军叁谋部从事情报的收集和整理工作,直接对集团军司令官布柳赫尔负责。

从10月10日起,中苏双方在黑龙江和松花江的汇合处──同江、富锦地区进行激战,装备陈旧的中国东北军失利;11月17日,苏军又猛攻黑龙江省东部的密山地区、西部的满洲里与海拉尔地区,再次得手。战场上的失败,使张学良不得不接受了《伯力协定》。而崔可夫则在此次中苏军队交战的前线,首次亲眼目睹了苏军步兵与战车部队协同作战的巨大威力。

1930年代初,苏军开始进行技术装备改造,组建了装甲和机械化部队,发展了空军、炮兵及其它兵种,并大力培养各级指挥官。具有实战经验、系统军事理论素养和外交官履历的崔可夫被苏联军事委员会选派担任首长进修班主任职务。他在这一任上,极力推广新的军事理论和军事技术,深入探讨了纵深战斗和纵深战役理论,倡导走出传统的单一“阵地战的死胡同”。

1936年初,崔可夫被选送入红军机械化和摩托化学院的速成班学习;年底,他从速成班毕业后被分配担任机械化旅的旅长。此时,全苏联正陷入斯大林发起的一场大规模的清洗运动之中,为数众多的军队高级将领在这场暴风般的灾难中被无情地清洗掉;但崔可夫却奇迹般地交上了青云直上的好运,开始大步跨入高级将领的行列。

1938年4月,年仅38岁的崔可夫被任命为步兵第5军的少将军长;仅仅三个月之后,他又升任白俄罗斯特别军区博布鲁伊斯克集群司令官。1939年初,国际形势因希特勒德国的扩军备战而日趋恶化,位于苏联西部前哨的白俄罗斯特别军区进行重大改组,在原博布鲁伊斯克集群的基础上组建了第4集团军,39岁的崔可夫出任集团军司令官。

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入侵波兰;两天后,英法两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9月17日,苏联政府宣布∶波兰政府现已流亡国外,波兰国家已不复存在,苏波两国之间既订的全部条约一律废止;鉴于波兰局势已对苏联安全构成威胁,苏军将越过苏波边界,“解放”西乌克兰和西白俄罗斯。随后,苏联政府组建了白俄罗斯方面军和乌克兰方面军。崔可夫指挥的第4集团军被编入白俄罗斯方面军,叁加了入侵波兰的行动。

而早在1938年4月,苏联政府就以加强北方防务为由,多次向芬兰政府提出无理要求,要获得租借芬兰本土和芬兰湾某些属于芬兰的岛屿并取得在这些岛屿上设防的权利;芬兰政府在保证不允许任何国家利用芬兰领土作为进攻苏联基地的同时,拒绝了苏联政府提出的无理要求。在几番秘密谈判和要挟不成之后,苏联政府于当年12月宣布废止1932年签订的《苏芬互不侵犯条约》,断绝与芬兰的外交关系,要发起对芬兰的战争。

于是,叁加侵波战争的第4集团军司令官崔可夫被调任第9集团军司令官,指挥该集团军所辖的4个师承担了对芬战争中切断芬兰“腰部”的任务;但仕途坦荡的崔可夫此次在战场上却没能交上好运。12月底,崔可夫的第9集团军虽然楔入芬军防御区40多公里,但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的两个主力师即摩托化步兵第44师和步兵第163师(共拥有48000人、335门火炮、100多辆战车和50辆装甲车),极不适应芬兰的严寒气候,被芬军歼灭过半。崔可夫因此被解除了第9集团军司令官的职务。

1940年,法国败降,使欧洲局势不妙;而远东地区的形势也对苏联不利:日军此前先后在张鼓峰、诺门罕发起对苏的武装挑衅,使苏联远东地区面临严重威胁。鉴于严峻的形势,苏联政府决心争取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来稳住日本,同时大力支援中国的抗日战争,使日军无力北攻苏联。

1940年秋,苏共中央委员会在经过慎重的酝酿和审慎的筛选,决定派通晓汉语、出使过中国、此时正在赋闲的崔可夫少将前往中国担任苏联军事使团团长即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指导中国政府的抗日战争,协调中国国共两党的关系。 在苏联国防人民委员(即国防部长)铁木辛哥元帅就此项使命征求了崔可夫的意见之后,苏联最高统帅斯大林亲自召见了崔可夫。崔可夫根本就没有料到自己会受到斯大林的亲自接见,这是他第一次与斯大林进行面谈。在向斯大林当面表示“我愿意去您命令我去的任何地方”之后,斯大林向崔可夫交代了他中国之行的重要使命:“你不仅要帮助蒋介石及其将领们学会使用我们的武器,而且要使蒋介石树立战胜日本侵略者的信心……,你和所有驻华人员的任务就是要紧紧束缚住日本侵略者的手脚。只有当日本侵略者的手脚被捆住的时候,我们才能在德国侵略者一旦进攻我国的时候,避免两线作战……”。 经过一番准备,崔可夫将军于1940年12月带着15名军事顾问和军事专家,再度踏上了出使中国的旅途。他们先由莫斯科乘火车至阿拉木图,再乘飞机经新疆到达兰州,受到了中国第八战区司令长官朱绍良将军的热情欢迎;斯大林为此次赴华的苏联军事使团准备了一份给中国政府的“见面礼单”:150架战斗机、100架快速轰炸机、300门火炮、500辆吉斯-5型汽车及其相应的装备和配件。 1941年1月1日,崔可夫从兰州飞抵陪都重厌。在当晚的新年晚宴上,崔可夫与蒋介石进行了短暂的礼节性会晤,双方有一段精辟的对话。蒋介石说:“今天,世界上有三股力量没有卷入战争,即苏联、美国和某种程度上的中国。中国可以抗战。未来取决于它们和它们的行动。换言之,三个人物将决定世界的命运。日本不可能战胜中国,中国根本不可能战败。战争对中国只不过是生病。而一切病都会好的……”。崔可夫则表示了不同的看法:“但是,疾病会导致死亡”。蒋介石又坚持表示说:“不,我们不认为疾病会导致死亡。死亡并不是疾病。没有疾病也会导致死亡”。 崔可夫由此感到自己此次来华的使命并不会轻松。崔可夫将军担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后,除了叁加一周由叁谋总长兼国防部长何应钦主持的军事委员会会议之外,还建立了自己的一个可*情报网络来了解中国的情况。 当时,中国军队里有不少的外国军事顾问;苏联的军事顾问遍布除共产党军队之外的各个战区。他很快就获知,蒋介石统率的部队有290个步兵师、14个骑兵师、22个炮兵团、6个迫击炮团及其它部队,总人数为3856000人。不久,崔可夫了解到实情是:中国有些部队只是徒有虚番号的空架子部队;中国很多部队的装备、战斗力和士气都很低;很多士兵仅是为了在军队里混饭吃而已,但他们有着吃苦耐劳、逆来顺受和忍气吞声的良好秉性;国共两党的军队没能建立起良好的协同作战关系(他本人也不便协调这种关系)。 崔可夫在与国民党军事领导人接触时发现,“他们容不得批评,甚至是最合理的批评”。在就任蒋介石的总军事顾问期间,崔可夫制订过不少军事计划,但多数难以获得蒋介石的首肯。在重厌,崔可夫还广泛接触各国的驻华使节以收集各种情报。他与美国驻华代理武官雷特上校、法国维希政府的驻华武官冯伊上校等人建立了良好的信任关系。他对各种情报进行仔细的分析后,帮助莫斯科方面确定了日军的南进战略企图,为苏联政府与日本签订《苏日中立条约》以避免两线作战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1941年夏,德国入侵苏联的迹象已日益明显;苏联政府指示崔可夫和苏联驻华大使潘友新迅速探明日本下一步是否会发动侵苏战争即苏联能否避免两线作战。此时,有不少情报表明日军正准备大举入侵苏联。而中国军队叁谋总部情报部长杨轩成将军多次向崔可夫明确指出:关于日本关东军准备进攻苏联的所有议论都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经过综合分析,崔可夫认为日军南进的可能性很大,因为日本需要通过南进来获取急需的铁、煤、石油、锡等原料和战略资源。同年3月,一架载有日本海军将领的飞机在中国广东上空失事,一批绝密文件落入中国政府手中。崔可夫经多方努力后搞到了这批文件,更进一步证实了日军的南进战略企图。崔可夫立即将自己的情报和判断报告给莫斯科;4月13日,苏联政府与日本政府签署了《苏日中立条约》,稳住了远东局势。 1941年6月下旬,德国军队大举入侵苏联;日本政府并未立即南进,而是密切注视欧洲战事的发展。7月5日,日本陆军大臣东条英机批准了“关东军特别大演习”计划,使苏联远东局势骤然紧张起来。9月,日本政府正式确定了南进计划。10月,东条英机就任日本首相、陆军大臣和内政大臣,提出“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的政策。崔可夫和苏联政府终于可以为避免两线作战而松一口气了。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挑起了对美国的太平洋战争;苏联终于可以避免两线作战了。1942年1月,美国政府任命陆军第3兵团司令官约瑟夫・华伦・史迪威将军以中缅印战区美军总司令兼中国战区总叁谋长(同时兼任租借物资总监督和同盟国战争委员会美国代表)的身份前往中国。1942年2月上旬,史迪威将军赴华任事。 此时身处重厌的崔可夫将军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派我来华时布置给我的任务”,“军事顾问处和武官处把中国情况以及围绕中国发生的事件正确地报告了我国国防人民委员会(即国防部)”。崔可夫向莫斯科提出∶“我认为,在这种局面下,我作为总军事顾问在中国已无事可做。和史迪威将军作顾问竞争是不适当的,甚至是荒唐的。我不能介入,也就是说,不能建议蒋介石或中国军队叁谋总部怎样帮助美国和英国打日本・・・・・・。我想回国投入我国人民抗击希特勒的战斗。” 回国保卫斯大林格勒 1942年初,苏德战局经过苏联军民的艰苦抗战已略有好转∶自莫斯科保卫战挫败了德军的闪击战后,逐渐由被动转入主动,苏军已一扫大退败的惨状,开始稳住阵脚并酝酿一场大规模的反攻行动。而美英政府决定《租借法案》同时适用于苏联,使各种军用物资开始从美国源源不断地运抵苏联;与此同时,苏联东迁的军事工业企业也逐渐恢复到战前的生产规模。 1942年3月,崔可夫将军结束了在中国的使命,奉召返回莫斯科。此时,在战争狂人希特勒授意下,德军最高统帅部制订了新的进攻斯大林格勒的作战计划,“要集中一切力量用于在苏德战场南段实施主要战役,消灭顿河以西的苏军,以便进而夺取高加索的石油产地”。 为此,德军最高统帅部组建了南方集团军群,它拥有97个师计90万人,1200辆战车,17000余门火炮和迫击炮,1640架飞机。南方集团军群又分为两个集团军群∶南面的A集团军群由利斯特元帅指挥,辖有野战第17集团军、战车第1集团军和意大利第8集团军;北面的B集团军群由冯・包克元帅指挥,辖有战车第4集团军、野战第2、第6集团军、匈牙利第2集团军。希特勒在作战命令中指出:“无论如何,必须尽一切努力到达斯大林格勒市区,或者至少使这座城市处于重炮的射程之内,从而使它不能再成为工业中心和交通枢纽”。 1942年5月8日,德军在克里米亚发动了春季攻势,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6月30日,德军攻占了塞瓦斯托波尔要塞,拿下了整个克里米亚。到7月下旬,苏军被迫后撤至顿河大弯曲部,斯大林格勒面临严重威胁。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心在斯大林格勒组织坚守。为此,苏军于7月上旬在西南方面军原有基础上组建了由铁木辛哥元帅为司令(7月23日起改由戈尔多夫中将接替)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其编成内有从苏军战略预备队调来的第62、第63、第64集团军和原西南方面军的第21、第28、第38、第57集团军及空军第8集团军、海军伏尔加河区舰队。 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任务是固守巴甫洛夫斯克至库尔莫亚尔斯卡亚的长约530公里、纵深为120公里的防御地带。而回到莫斯科的崔可夫在向苏共中央委员会述职之后,就急切地盼望能上前线参战。1942年5月,苏军最高统帅部任命崔可夫赴他的家乡图拉地区担任后备军副司令。当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编成后,崔可夫所在的后备军被改变为第64集团军,奉命于7月中旬开赴斯大林格勒前线;此时,第64集团军的司令是戈尔多夫中将。 自7月17日起,斯大林格勒战场开始激烈的战斗,德军于23日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防线,形势告急。斯大林任命年轻的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取代年迈的铁木辛哥元帅指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并派素有“苏联红军智多星”之称的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在戈尔多夫中将升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之后,崔可夫将军开始代行第64集团军指挥权。 7月25日,德军以2个步兵师和1个战车师的强大兵力对由第229师5个营驻守的崔可夫第64集团军右翼阵地发起攻击,企图在卡拉奇附近强渡顿河,直扑斯大林格勒。次日,兵力薄弱的第229师被迫溃退;心急如焚的崔可夫立即向防守空虚的下奇尔斯卡亚调集援兵。三天过后,苏军的退势虽未能改变,但德军从下奇尔斯卡亚地区突袭斯大林格勒的企图落空了;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戈尔多夫中将对崔可夫后撤部队的做法不满意,指派舒米洛夫少将担任第64集团军司令。崔可夫对戈尔多夫的这一决定很不服气,他认为自己及时后撤部队的处置是正确的. 直到多年以后,崔可夫在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仍对戈尔多夫的专断决定颇有微词(此事发生后不足一个月,由于在人际关系较差等原因,戈尔多夫被解除了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官的职务)为挽回局势,斯大林再次派苏军总叁谋长华西列夫斯基赴斯大林格勒,组织兵力对突向顿河的德军实施反突击行动,挫败了德军在行进间攻占斯大林格勒的企图。也就是在这次反突击行动前夕,斯大林签发了著名的《第227号命令》,要求苏军部队“不许后退一步!” 8月1日,德战车第4集团军在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后,攻占列蒙特纳亚并逼近了科捷尔尼科沃;第64集团军和整个斯大林格勒方面军的左翼受到德军从南面的包围。崔可夫迅速赶赴形势最糟的南部地段,于8月3日组成了拥有4个师又2个旅(后又增加了1个师)的“崔可夫战役集群”,并迅速与方面军司令部取得了联系(与第64集团军联系不通)。5日,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命令第64集团军在科捷尔尼科沃方向迎击德战车第4集团军,“崔可夫集群”则奉命从南面掩护第64集团军的行动。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崔可夫率部将德军赶回了阿克赛河,取得了反击的胜利。 8月中旬,希特勒调整部署,集结了21万人,2700门火炮和迫击炮,600辆战车和1000多架飞机,要从西北和南部两个方向对斯大林格勒发起“钳形攻势”。21日,德战车第4集团军突入崔可夫第64集团军和第57集团军结合部达15公里。23日的战事非常惨烈,德战车第14军和步兵第8军的3个步兵师、2个摩托化师及1个战车师突破了苏第62集团军在韦尔加奇和彼斯科瓦特卡地段的防线. 这一天,德军出动2000架次的飞机对斯大林格勒进行了自侵苏以来烈度最强的狂轰滥炸,使该城陷入一片火海之中,战后英国出版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一书对此评述道∶“这是一次纯粹的恐怖袭击,其目的是尽可能多地屠杀和平居民,压垮苏军,瓦解士气,散布恐慌气氛”。 但斯大林格勒的苏联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德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的副官在这一天的战地日记中写道∶“苏军在斯大林格勒市民的支援下实施反攻击。市民们也那起了武器,表现得非常英勇。在战场上可以看到被打死的身穿工作服的工人,他们那已僵硬的手还握着步枪和手枪。在被击毁的战车驾驶舱里,呆坐着被打死的工人。类似这样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在南面第64集团军的防御地段,崔可夫指挥部队组织了多次反击,将德军阻遏在伏尔加河前。为拿下斯大林格勒,德军集中50个师70多万人于9月2日又开始发起大规模的攻势,其中用于进攻斯大林格勒城区的兵力就达13个师17万多人。斯大林任命朱可夫为最高副统帅,赶赴斯大林格勒前线督战。朱可夫将崔可夫调任为第62集团军司令,该集团军的任务是防御斯大林格勒城的中部和工厂区。 崔可夫表示:“斯大林格勒对我们全体苏联人民至关重要,这个城市的失守将挫伤人民的斗志。我发誓决不离开这座城市,我将采取一切办法坚守。我决心要么守住城市,要么就战死在那里!”9月12日,崔可夫赶赴设在马马耶夫岗的第62集团军司令部就任新职,坚毅而精干的集团军叁谋长克雷洛夫将军(后来晋升为苏联元帅,出任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战略火箭军总司令)在此后的战事中给崔可夫提供了上佳的帮助. 崔可夫晚年在《回忆录》中说:“克雷洛夫是集团军的叁谋长和我的第一助手。在斯大林格勒那段艰难的时日里,我们彼此息息相关。无论形势多么复杂,我们在判断上从来没有发生过分歧。他是我最可亲、最可贵的朋友”。为鼓舞士气,崔可夫在到任伊始就发布命令∶“斯大林格勒是我们最后的战场;未经我和参谋长同意,任何部队严禁擅自撤离现有阵地;集团军司令部在任何情况下不向后撤。”崔可夫在作战会议上指出:“我们不能仅限于防守,而应该抓住一个有利战机去打反击,把我们的意志强加给敌人,并用我们的积极行动破坏敌人的计划”。 14日凌晨3时,崔可夫指挥第62集团军从马马耶夫岗向德军发起了攻击;但遭到德军的强力抵抗和反击,进展极不顺利。15日,德军对第62集团军实施强攻,双方在马马耶夫岗等城郊地区展开激烈的城区街巷战斗。在接下来的两天里,德军伤亡近万人,苏军也损失惨重.崔可夫说:“我们的部队在这里经受了从残酷和顽强程度来说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恶战”。守卫斯大林格勒城南粮仓的近卫步兵第35师师长杜比扬斯基在给崔可夫的战报中说:“情况在不断变化着。原先,我们在粮仓的上面,德国人在下面。我们刚刚把德国人从下面赶出来,他们却又钻到了上面”。 经过一个多星期的巷战,崔可夫摸索出了一些规律。他告戒属下的各级指挥官,不要束缚于既定的战斗条例条令,要相信士兵们并给他们充分的战斗自由,要多化整为零地组织突击小组,甚至可将“单人堡垒”作为新的战术单位。这些措施都收到了明显的成效。在接下来的残酷战斗中,崔可夫及其司令部一直坚守着自己的防御阵地,从未撤离到伏尔加河的对岸. 在10月中旬,德军甚至攻至第62集团军司令部仅400公尺之处,而崔可夫和参谋长克雷洛夫都镇定自若地表示:“我们将一起清洗好自己的手枪,把最后一粒子弹留给自己的脑袋”。战事的惨烈程度,我们可以从参战的德国将军汉斯・德尔的《进军斯大林格勒》一书中得到佐证:“敌我双方为争夺一座房屋、车间、水塔、铁路路基,甚至为争夺一堵墙、一个地下室和一堆瓦砾都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其激烈程度是前所未有的,甚至第一次世界大战也不能相比。假使我们早晨攻占了20公尺,可是一到晚上,俄国人又夺了回去”。 1942年11月13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于11月19日在斯大林格勒发动全面反攻行动以围歼该地域的德军部队。在此前为期四个月对斯大林格勒的进攻中,德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死伤近70万人,损失火炮和迫击炮2000余门、战车和强击火炮1000余辆、飞机1400余架。 19日晨7时30分,苏军如期发起强劲反攻行动:斯大林格勒方面军、西南方面军和顿河方面军共110余万部队在纷飞的大雪中,向德军B集团群的百万之敌扑去。23日,苏军攻占了顿河左岸的重要支撑点卡拉奇,在拉斯波平斯卡亚地域包围并歼灭了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的第4、第5军(俘敌27000人)。当德国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建议将第6集团军从斯大林格勒撤至顿河河曲以恢复被突破了的阵线时,希特勒暴跳如雷地吼叫说“我决不离开伏尔加!我决不从伏尔加后退!” 希特勒严令第6集团军坚守斯大林格勒地区阵地的这一疯狂决策,不久就给德军带来了灾难。自11月下旬起,顿河方面军和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将被围困在斯大林格勒附近的德军部队压缩在1500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希特勒将冯・曼施坦因元帅从列宁格勒前线调往斯大林格勒担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官,要他杀开一条血路为第6集团军解围。 12月12日,在明知希特勒的企图极难实现的情况下,曼施坦因元帅怀着沉重的心情,指挥发动了“冬风计划”作战行动。次日,苏军最高统帅部决定先粉碎德军的增援,继而歼灭被围之敌。此后,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其战役态势开始好转。17日,第62集团军从一块漂来的巨大浮冰上步行渡过了伏尔加河,与德军展开激战。1943年1月8日,苏军向被围的德军发出最后通牒,遭到希特勒的拒绝。 10日,苏军部队对被围德军发起攻击行动。顿河方面军司令罗科索夫斯基中将在视察第62集团军时告诉崔可夫的任务是:“以积极的行动,从东边将更多的敌人吸引过来。如果敌人企图越过结冰的伏尔加河突围,就坚决地把它堵住。”崔可夫向罗科索夫斯基保证:在顿河方面军主力发起主攻之前,第62集团军决不让保卢斯的德军部队撤走一兵一卒。随后,崔可夫指挥部队对德军发起了强劲的攻势;1月26日,第62集团军与自西向东进攻的第21集团军在马马耶夫岗胜利会师。 2日,刚刚被希特勒授予元帅军阶的第6集团军司令官保卢斯及其手下的步兵第4军军长普费费尔中将、第51军军长库尔茨巴赫中将、第295师师长科尔费斯少将等德军高级将领都成为了苏军的战俘。2月2日,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向最后负隅顽抗的德军部队实施最后的攻击,俘获德第11军军长施特雷克尔中将。当天16时整,顿河方面军终于彻底完成了歼灭斯大林格勒被围德军集团的使命,历时200余天的斯大林格勒会战终于以苏军的彻底胜利宣告结束;希特勒宣布德国全境为此哀悼四天。 在斯大林格勒会战中,崔可夫指挥的第62集团军在市区防御作战中,一次又一次地击退了数倍于己的德军部队,完成了苏联最高统帅部“不许后退一步”的任务。苏军的《红星报》在社论中说∶“第62集团军的震惊世界的顽强精神,使我统帅部有可能集结兵力,转入反攻,重创庞大的德国法西斯部队”。为表彰第62集团军的战功,苏联最高统帅部向第62集团军授予“列宁勋章”,并将其命名为“近卫军”;而崔可夫本人则获得了苏联最高荣誉称号──“苏联英雄”。

艰难的北顿聂茨河进攻战

斯大林格勒会战胜利后,崔可夫的第62集团军被苏联最高统帅部改编为近卫第8集团军,调入西南方面军编成内,驻扎于阿赫图巴河地区。此时,集团军参谋长克雷洛夫将军调任第21集团军司令,接替他的是精明能干的弗拉基米罗夫将军(亦参加了斯大林格勒会战)。集团军下辖有原第62集团军所属的古里耶夫将军的近卫第39师、索科洛夫将军的近卫第74师、巴秋克将军的近卫第79师(原第62集团军其他部队被编入其他集团军),新调来的格列博夫将军的近卫步兵第27师、弗拉基米罗夫将军的近卫第88师、马卡连科将军的近卫第82师;这些新编入近卫第8集团军的部队均参加过斯大林格勒会战,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 1943年3月底,近卫第8集团军移驻北顿涅茨河的库皮扬斯克和斯瓦托沃地域进行休整。4月中旬,最高统帅部命令崔可夫利用休整时机,使所属部队做好实施进攻和突破敌防御地带的准备,并深入研究诸兵种协同作战、近战、夜战、反战车战等进攻作战中的常见作战样式。崔可夫在与沃罗涅日方面军司令瓦杜丁大将、近卫第1集团军司令库兹涅佐夫上将、战车第3集团军司令雷巴尔科夫将军、战车第6集团军司令哈里托诺夫将军等著名战将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切磋之后,获得了诸多宝贵的教益。 在斯大林格勒惨败之后,德军统帅部又拟订了代号为“堡垒”的进攻计划;希特勒于1943年4月15日发布了第6号命令,其战役企图是∶从北面奥廖尔和南面别尔哥罗德向库尔斯克突出部的根部实施向心突击,围歼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攻占库尔斯克,继尔再向苏西南方面军后方实施突击。为此,德军集中了其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第9、第2集团军和南方集团军群所属战车第4集团军、凯姆普夫战役集群共计50个师的兵力(另有20个师在突击方向的翼侧行动,空军2个航空队提供空中支援)。 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察觉了德军的这一企图后,立即部署中央方面军、沃罗涅日方面军、草原方面军在库尔斯克突出部暂时转入有组织的防御以粉碎德军的进攻企图;同时其他苏军部队则发起不停的进攻,使希特勒无法加强库尔斯克方向的进攻部队。7月4日,苏军掌握了德军将于次日凌晨发起进攻的准确情报。7月5日2时20分,苏中央方面军和沃罗涅日方面军抢在德军之前发起了先发制人的强大炮火反准备行动;德军阵脚大乱,被迫在原计划两小时后发起进攻。 7日,苏最高统帅部命令西南方面军所属的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和库兹涅佐夫的近卫第1集团军,利用德军主力部队被牵制在库尔斯克方向的时机,向顿巴斯发动攻击行动∶强渡北顿涅茨河,协同正由米乌斯河向斯大林诺进攻的南方方面军,突破巴尔文科沃地域之敌的防线;歼灭敌顿巴斯集团并前出至第聂伯河。这是崔可夫第一次叁加指挥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他在攻击行动之前一遍又一遍地审订着整个进攻作战计划。 7月17日4时50分,在长达90分钟的炮火准备之后,近卫第8、第1集团军在北顿涅茨河右岸对德军发起了强劲的进攻;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亲临崔可夫的集团军观察所督战。第一波攻击部队及其战车和火炮迅速从先遣工兵营临时架设的舟桥上渡过了北顿涅茨河;但德军不仅向这里增派了援兵,还出动的飞机对渡囗实施了猛烈的航空轰炸,使崔可夫部队的进攻行动受到严重阻滞,其原定的进攻计划全部落了空。 可是,苏军牵制德军的目的已受到了明显的成效。在接下来几天的激烈战斗中,近卫第8集团军虽顽强作战,但进展不大;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命令损失较大的近卫第8集团军暂时撤为第二梯队,改由第6、第12集团军接替之,准备在北顿涅茨河右岸的登陆场发动新的攻势。鉴于首轮进攻的失利,崔可夫向上级请求以观察员的身份叁与第6、第12集团军组织实施进攻的全过程;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批准了他的这一请求。 8月17日,新一轮进攻开始,崔可夫来到第6集团军进攻地带的中心(近卫机械化第1军的指挥观察所),观察进攻的发展情况。但此次进攻也未达到既定的目的:在8小时激战之后,第6集团军只向前推进了不足两公里;此后就难以继续向前推进。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只得再命令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进入第6、第12集团军之间的结合部,准备叁加进攻行动。 崔可夫对三个集团军进攻行动的连续失利进行了仔细的分析,他认为失利的最大原因是苏军的进攻行动没有达成突然性,犯了兵家之一大忌。于是,他拟订了一份实施机动、改变突击方向以达成进攻突然性的新作战计划;同时请求允许自己的集团军进行适度的休整。 8月22日清晨,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发起了猛烈攻势,强大的航空轰炸和炮火准备使德军阵地立即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德军万万没有料到苏军会在两次连续失利后再度发起第三次强大的进攻行动,德军部队被打得措手不及,纷纷溃退。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此次终于为西南方面军在浴血奋战一个多月后赢得了首次胜利。紧接着,崔可夫指挥部队加强攻势;但德军也进行了顽强的抵抗,他们首次使用了防战车地雷,使苏军的战车部队受到很大损失。 尽管如此,西南方面军的进攻还是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而草原方面军则在沃罗涅日方面军的协同下,攻占了哈尔科夫城,从而为下一步收复左岸乌克兰并前出到第聂伯河奠定了基础。至此,库尔斯克会战以苏军的最后胜利宣告结束;之后,德军统帅部不得不放弃进攻战略,转而采取防御战略。大兵团夜战的大胆杰作在取得库尔斯克会战胜利后,苏军在从大卢基至黑海长达1500公里的战线上对德军展开攻击行动,以歼灭德南方集团军群的主力,并解放顿巴斯工业区和乌克兰的农业区。 而德国陆军总部则于1943年8月中旬发布了希特勒的第10号命令,企图在苏德战场构筑起一道代号为“东方壁垒”的新防线(第聂伯河一段是该防线的主要部分)来阻挡苏军的进攻行动。 为配合在第聂伯河左岸的乌克兰地区的攻势,苏西方方面军和加里宁方面军于8月至10月初实施了斯摩郓斯克战役:在宽400公里的地带向西推进了250公里,歼灭德中央集团军群7个师,重创14个师。9月至10月初,苏布良斯克方面军实施了布良斯克进攻战役,重创德第9集团军。 8月下旬,苏中央方面军实施了切尔尼戈夫──普里皮亚特河进攻战役,至9月底巩固了第聂伯河、普里皮亚特河的登陆场。与此同时,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也分别在第聂伯河左、右岸攻占了登陆场;南方方面军则于8月底突破德军的米乌斯河防线并攻占了塔甘罗格。总之,通过8、9两个月的浩大攻势,苏军几乎收复了第聂伯河左岸乌克兰的全部领土;而德军则撤到第聂伯河右岸的“东方壁垒”后面继续坚守。苏最高统帅部命令西南方面军不迟于10月3日全部肃清位于第聂伯河左岸的扎波罗热登陆场的德军,并在该方向上前出到第聂伯河。 9月23日,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命令崔可夫率他的近卫第8集团军立即在第12集团军和近卫第3集团军的集合部集结并替换这两个方面军的部队。德军统帅部苦心经营了一年的扎波罗热登陆场,建有防御外廓和防御内廓及大量中间支撑点的纵深梯次防御阵地系统,其整个外围前沿均筑设有一道深4公尺、宽6公尺的梯形截面防战车堑壕,堑壕内灌有1公尺深的水以阻挡苏军步兵的进攻;还建有4排防战车雷场。德军用于防守扎波罗热登陆场的部队为步兵第125师、第304师、第123师、战车第40军(下辖2个战车师、1个摩托化师和1个党卫军骑兵师)。为取得进攻的胜利,崔可夫亲临前线观察敌情,并利用航空侦察获得了大量情报。

10月1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与其左翼的近卫第3集团军、右翼的第12集团军一同发起了猛烈的进攻。崔可夫指挥炮兵对德军部队实施了巧妙的推进式打击,近卫第8集团军在当天上午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战车堑壕。但德军利用苏军炮兵因弹药锐减而不能对步兵和战车提供支援的时机,迅速用精良的“虎”式战车部队实施反击,挡住了苏军的攻势。

2日夜,苏军暂停进攻行动。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在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部召开指挥会议,决定由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承担主要突击任务。

10月10日晨,崔可夫命令近卫第8集团军的部队发起了又一次强攻行动,到中午就在德军的防线上撕开了一个口子,使整个方面军的进攻战线全面推进了3公里。鉴于苏军反战车强击队在烟雾中打德军“虎”式战车的成功,崔可夫决心对德军实施夜间攻击行动。

12日夜23时,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发起了夜间进攻,促不及防的德军被击溃了。在战斗过程中,崔可夫不顾个人安危,带领自己的司令部人员亲赴前线各处督察战况。马利诺夫斯基接受了崔可夫的成功启示,决定集中整个方面军的部队暂停攻击,准备对扎波罗热实施夜袭行动。

13日夜22时,西南方面军集中全部炮火对德军实施了毁灭性的轰击,进攻部队随即发起攻击行动,德军一触即溃,纷纷败逃。

次日13时,苏军终于攻占了扎波罗热(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要求的时限提前了整整一个昼夜)。在这一夜的进攻战斗中,野战发起人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取得了骄人的战绩∶歼敌3000余名,摧毁敌26门重型火炮、59挺机枪、22门迫击炮、120辆汽车和输送车、32辆战车。苏联最高统帅部在广播中对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辉煌战绩表示了祝贺。崔可夫在大兵团夜战方面大胆而成功的杰作,被载入了苏军作战的史册。 西南方面军攻占扎波罗热后,苏军利用战场的短暂间歇进行休整;连续征战而身心疲惫的崔可夫被上司勒令返回莫斯科住院修养,由马斯连尼科夫上将临时代任近卫第8集团军司令一职。随即,原属于第12集团军的近卫步兵第4军就近被编入近卫第8集团军。

10月23日,近卫第8集团军从恰普利地域强渡了第聂伯河(11月1日全部渡河完毕)。此时,秋雨连绵使道路泥泞不堪,部队推进的行动很不顺利。

11月5日,近卫第8集团军被迫停止推进,进行休整。在莫斯科度过了十月革命节之后,急不可耐的崔可夫于11月12日返回前线,重新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领受的任务是进攻阿波斯托洛沃。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告诉崔可夫∶“大本营将根据向阿波斯托洛沃进军的情况来判断近卫第8集团军的作战行动,哪怕一天前进5-10公里,也是在前进”。 由德军重兵把守的乌克兰小城阿波斯托洛沃对于西南方面军攻打尼科波尔具有重要的战役价值,可以切断尼科波尔德军的退路。为使部队减少伤亡,崔可夫对阿波斯托洛沃发起了避实就虚的攻击。德军投入大量战车实施连续有效的反冲击,使缺乏反战车武器的崔可夫部队损失严重,在秋雨连绵的泥泞道路上的进攻行动受挫,六天才向前推进了10公里。 在宽达80公里的进攻正面上,整个近卫第8集团军总共只有40辆中型战车和33辆自行火炮(平均一公里进攻正面摊不上一辆装甲车,而一个步兵连平均只剩下二、三十人;部队非常需要进行休整和补充。在此作战的紧要关头,崔可夫向所属部队发出命令指出:此刻决定战斗胜负的关键已非兵力和兵器,而是部队的意志、耐力和决心;各部队要坚决对疲惫不堪的德军实施连续不断的攻击。 崔可夫的果断指挥收到了明显的成效:

26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占科什卡诺夫卡;27日向前推进了12公里。为守住尼科波尔和锰矿区,德军收缩防线,用主力部队抗击近卫第8集团军;崔可夫部队的进攻受到了遏制,战事陷入暂时的相持状态。 1944年初,苏德战场两军之间的战线,从北往南自拉多加湖南岸经斯摩郓斯克南下,沿第聂伯河为界(德军在西,苏军在东)。但此时两军实力对比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苏军兵员已超过650万,德军则不足500万;苏军的火炮、飞机的数量分别是德军的1点7倍和2点7倍。在欧洲战场,盟军已在意大利南部登陆并准备在西欧登陆以开辟第二战场;希特勒军队陷入捉襟见肘的困境之中。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在西南战区实施主攻突击,收复乌克兰和克里米亚。

1月10日,在冰雪严寒之中,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所属近卫步兵第4军在肖洛霍沃方向发起攻击,在向前推进了8公里之后遇到德军战车部队之阻击而停止下来。15日,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华西列夫斯基在西南方面军司令部召开作战会议,要求该方面军各集团军加紧攻击行动,尽快拿下尼科波尔。崔可夫针对战场情况,向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提出了一份集中优势兵力实施局部突破的作战计划,获得了采纳。根据这一计划,苏军兵力做了调整,近卫第8集团军的进攻正面缩短了整整60公里。 2月1日黎明,近卫第8集团军向德军阵地发起了进攻,当天12时就突破了德军的防线;但傍晚突降的倾盆大雨使战场变得特别泥泞难行,苏军的攻势不得不减缓下来。2日中午,崔可夫带领集团军司令部人员亲临前线了解敌情,要求部队继续加强攻势。

2月5日,近卫第8集团军和第46集团军会合,开始集中兵力猛攻阿波斯托洛沃。 6日,崔可夫骑上战马到战场上察看战事,其战马中弹毙命,崔可夫倒地后匍匐转移,幸免一死;但近卫第8集团军拿下了阿波斯托洛沃,锁住了德军部队西逃的退路。

2月8日,西南方面军部队终于攻克了尼科波尔城,但苏军未能彻底围歼德军的尼科波尔集群(德尼科波尔集群后于同月29日被彻底全歼)。从敖德萨到维斯瓦河登陆场在叁加了围歼德军尼科波尔集群的任务后,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奉命对盘踞在因古列茨河左岸的德军实施攻击。

1944年3月3日,近卫第8集团军的4个师以伤亡40人而俘敌500余人的战绩渡过了因古列茨河,夺取了几个分散的登陆场,并向前推进了6公里。希特勒闻讯后大为恼怒,要求军事法庭调查防守该处的德军摩托化第16师师长冯・施韦林伯爵是否有失职的行为。在接下来的几天时间里,近卫第8集团军以锐利的攻势向德军纵深推进了12公里,其突破正面达到18公里。随着苏军普里耶夫机动集团的加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于3月10日完成了对因古茨河当面德军部队的合围。 为解除致命的包围,德军集中兵力向崔可夫的部队拼命发起了反击行动,引发了一场激战。崔可夫在回忆录中说∶“德国士兵绝望地投入了毫无希望的反冲击,有时他们陷入没膝的泥泞中,直挺着身子向我们阵地走来。一阵机枪短促射击后,他们的尸体铺满了已成泥浆的耕地。第一次攻击被粉碎后,又掀起了第二次、第三次・・・・・・。这是那些疲惫不堪、已无生还希望的人的进攻,他们妄图冲到西面,希望能碰上运气,活下去。” 面对德军的疯狂反扑,崔可夫镇定自若,指挥自己的近卫第8集团军调整兵力部署,坚决挫败了德军的反冲击企图。到3月14日,近卫第8集团军会同友邻部队歼灭了由步兵第79、第302、第97、第125、第258师和战车第24师组成的德军因古列茨河地域部队,并重创了德军步兵第294、第304、第306和第370师,仅有少量德军部队突出苏军的重围。

3月19日,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强渡了南布格河,将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德军从陆路完全孤立起来,并打开了通向德涅斯特和敖德萨的道路。为表彰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取得的辉煌战绩,苏联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于3月21日再次授予他“苏联英雄”称号;近卫第8集团军所在的西南方面军司令官马利诺夫斯基同日荣获第二枚“苏沃洛夫一级勋章”。 4月初,崔可夫率领近卫第8集团军在行进间强渡了季利古利斯基河,攻占了拉兹杰利纳亚车站,将德军浜海集团一分为二,并使驻守敖德萨的德军部队陷入合围之中。4月6日,近卫第8集团军一鼓作气强渡哈吉别伊斯基河囗湾,打开了通往敖德萨的大门。9日晨,近卫第8集团军和苏军其它部队分三路从南、北、西三个方向对德军重兵驻守的敖德萨发起强大攻击,于次日胜利收复了敖德萨;此役的胜利,为收复克里米亚半岛奠定了基础。斯大林特意签署命令,以莫斯科红场的324门礼炮齐呜24响(一等礼炮)来厌贺敖德萨的胜利收复。

1944年夏初,苏德战场的形势又发生了有利于苏军的变化。在白俄罗斯境内的德“中央集团军群”占据着从布列斯特──立托夫斯克东经普里皮亚特沼泽地南部边缘到博布鲁伊斯克,而后向北到维切斯克的长达650公里的突出部地带,再此集结了66个师又3个旅共计120万部队;苏德战场南翼的德“北乌克兰集团军群”和北翼的德“北方集团军群”皆因损失严重而兵力虚弱。而苏联最高统帅部则在其发布的“五一通令”中提出了将德军赶出苏联国土并解放波兰、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目标,并制订了相应的“巴格拉季昂”作战计划。 在收复敖德萨之后,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在休整中得到有力的补充,共下辖有9个步兵师6万余人,拥有2231门火炮、500余门迫击炮、179辆战车。6月初,为实施“巴格拉季昂”战役,苏联最高统帅部将能征善战的近卫第8集团军从西南方面军调入由著名将领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准备叁加解放白俄罗斯的战役。为秘密赶赴800公里之外的指定集结地域,崔可夫命令近卫第8集团军各部队:必须消除行军路线的一切痕迹;严禁任何人在河湖开阔地洗澡和洗衣服;实施严格的无线电静默。 当崔可夫率部秘密赶赴指定集结地域后,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将近卫第8集团军编入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强大的左翼突击序列(左翼突击序列内还有第47、第69、第70集团军和波兰第1集团军,战车第2集团军、战车第11军、近卫骑兵第2、第7军、空军第6集团军)。左翼突击集团的任务是从南面绕过布列斯特筑垒地域,歼灭德卢布林和布列斯特集团,向波兰华沙挺进。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任务是从左翼突击集团的中心突破德军的防御,攻占波恰佩、赫沃罗斯托夫和南赫等地区并进抵罗德诺和马舍夫,为波格丹诺夫上将指挥的战车第2集团军投入战斗开辟道路。 而此时位于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左翼突击集团进攻当面的是德“北乌克兰集团军群”的战车第4集团军,德军在此构筑了总纵深达60公里的三道防御地带,但德军因兵力有限,只能将重兵布设在第一道防线上。但是,此时的德军已根据苏军的进攻特点,采取了一套全新的“弹性防御”战术:一旦受到苏军的进攻威胁,德军即撤离受威胁地带以保存实力;待苏军突入后再发起突然反击给苏军以大量杀伤。 针对德军的这一新战术,崔可夫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他决定将通常在进攻前一、两天实施的战斗侦察改在进攻前两、三小时内进行,以使德军无法及时判明苏军的进攻企图。为防止德军脱身,崔可夫决定以不断投入新的攻击兵力来实施突击的“添油”战术,使德军无法及时躲避苏军的打击,丧失其防御的“弹性”。崔可夫的上述想法受到方面军司令部一些人的质疑,却得到了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元帅和方面军司令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的大力支持。

7月18日佛晓,苏军的大规模攻势在震耳欲聋的炮击声中拉开了战幕;朱可夫和罗科索夫斯基两位元帅亲临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前沿观察所督战。当天夜

晚,近卫第8集团军各部队突破德军第一道防线后强渡了普雷斯卡河,直抵德军第二道防线。 20日,近卫第8集团军的两个军在宽达15公里的攻击正面上强渡了西布格河(进入波兰境内),并夺占了登陆场──苏军终于将德国侵略军赶出了苏联国土。苏联政府立即发布声明指出∶“苏联部队进入波兰境内只有一个决心,即粉碎纳粹军队,帮助波兰人民从德国侵略者的压迫下解放出来,重建独立强大的民主波兰。苏联政府不准备在波兰领土上建立自己的行政机构,因为这是波兰人民自己的事”。次日,波兰全国人民代表会议宣告成立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

23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克卢布林,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决定在此设立首都。

7月27日,苏最高统帅部决定下一步进攻计划。崔可夫奉命率近卫第8集团军在华沙以南强渡维斯瓦河并夺取登陆场。崔可夫向方面军司令部大胆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攻击地点和攻击发起时间,并向有些犹豫的罗科索夫斯基元帅立下军令状:如果进攻失败,自己甘愿被革职送交军事法庭论处。

8月1日,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沿用由战斗侦察迅速转为主力进攻的战术,在自己亲临一线选定的攻击地段发起了攻击行动。次日,崔可夫的部队在德军猛烈的航空轰炸下源源不断地强渡了维斯瓦河,占领并扩大了登陆场。在紧接着的几天时间里,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对德军的疯狂反扑,实施了坚决而顽强的抗击;在艰难的时刻,崔可夫亲自率领集团军司令部指挥人员渡过河去,在战事最激烈的马格努舍夫实施战地指挥。 集团军司令官的英勇举动,极大地鼓舞了前敌将士们的斗志。在集团军全体官兵们的浴血奋战下,崔可夫终于实现了自己许下的军令状,牢牢地将维斯瓦河登陆场控制在自己的手中。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在维斯瓦河登陆场之战的胜利,为苏军下一步实施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最高统帅部大本营代表朱可夫元帅盛赞崔可夫“以高度的指挥艺术和决心,赢得了在维斯瓦河上夺取和扼守登陆场的交战”;方面军司令官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则明确指出“崔可夫的斯大林格勒保卫者们善于保卫维斯瓦河登陆场的一小块土地”。

而取得骄人战绩的崔可夫本人却谦虚地表示说:“这些指挥官善于鼓舞和引导士兵们去建立功勋,他们的主动精神和大无谓精神,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促使战役取得了成功”;他努力为近卫第8集团军的各级勇士们向上司争取到了包括“苏联英雄”、“一级光荣勋章”、“一级卫国战争勋章”、“列宁勋章”等在内的各种大量的荣誉表彰,并亲自前往近卫第8集团军所属各部队,向获得奖励的英雄们授勋。 挺兵德境 在1944年盛夏的白俄罗斯战役中,德军有17个师又3个旅被全歼、50个师损失过半;苏军收复了白俄罗斯全境,立陶宛、拉脱维亚的大部领土,还解放了波兰大片领土。到1945年初,苏军已将德军全部赶出苏联国土,并攻入东普鲁士境内。 已陷入四面楚歌境地的希特勒妄想与节节进逼的苏军进行破釜沉舟的决死战,他纠集了56万人的部队,调集了5000余门各种火炮、1200多辆战车和强击火炮、600架飞机,在维斯瓦河与奥得河之间构筑了纵深达500公里的七道防御阵地。 为突破德军的最后防线,苏联最高统帅部调集了220万人的庞大部队,配备了33500门各种火炮、7000辆战车和自行火炮、5000架飞机,准备在华沙──柏林方向上实施新一轮强劲攻势。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领受的作战任务是从崔可夫所部驻守的维斯瓦河马格努舍夫登陆场向库特诺、波兹南方向实施主要突击。 斯大林特派拥有丰富大兵团作战指挥经验的最高副统帅朱可夫元帅出任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司令官(罗科索夫斯基调任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司令官)。朱可夫立即将23个师的部队和5348门火炮等重武器调往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驻防的马格努舍夫登陆场,使该处一公里正面的火炮密度达到282门、战车25辆。 1945年1月4日,朱可夫元帅在谢德列茨召开了由各集团军司令、军事委员会委员、叁谋长及各独立军军长叁加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战前会议,决定在1月20日发起进攻。但由于英美联军在阿登战役中严重受挫,丘吉尔请求斯大林在东线迅速发起进攻以缓解西线盟军的压力,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将原定1月20日的进攻行动提前到1月14日进行。崔可夫在接到提前进攻的命令之后,立即组织集团军司令部制订了相应的进攻战役计划。 14日晨8时30分,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进攻部队向德军发起了强大的攻击行动,十几分钟后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一道防御阵地。中午11时,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主力部队向德军发起猛攻,很快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二道防御阵地。次日崔可夫亲临一线指挥部队突破德军的第三道防御阵地;顺利完成了突破德军战术防御全纵深的第一阶段任务,并与卡图科夫指挥的近卫战车第1集团军一起前出到广阔的战役地区。希特勒对德军的溃败十分恼怒,下令解除了A集团军群司令官哈珀上将的职务(由北方集团军群司令官舍尔纳上将接替之)。 鉴于有利的战局,崔可夫命令近卫第8集团军的进攻部队以一天40公里的速度加快进攻步伐,大胆穿插,切断德军的退路并粉碎德军的任何突围企图。到1月17日傍晚,包括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在内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的中央突击集团已攻抵华沙至柏林的主要交通线上,并作好了进一步大规模进攻的准备。 与此同时,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和罗科索夫斯基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使东普鲁士的德军集团随时都处在被合围的险境之中。 根据最高统帅部的计划,朱可夫元帅命令近卫第8集团军继续实施攻势。崔可夫立即率领部队发起了马不停蹄的攻击行动,于19日攻克了波兰第二大城市罗兹;莫斯科的224门礼炮为此齐呜了20响。1月22日,攻势如潮的近卫第8集团军攻抵波兹南附近。此时,德军在建有多层坚固防御阵地的波兹南城内集中了6万多部队,顽固不化的克内尔将军妄图凭借其充足的弹药给养与苏军决一死战。 26日,崔可夫指挥近卫第8集团军的近卫第39师、第29军、第91军向波兹南城发起了三面挤压、一面围歼的攻击行动,但遭到德军顽强而有效的抗击。为免再次进攻的不必要牺牲,崔可夫向困守波兹南城的德军发出了劝降的最后通牒∶“我,崔可夫将军,奉劝你们立即放下武器投降。我保证你们的生命安全,并在战争结束之后遣送你们返回祖国。否则,你们将被歼灭,波兹南市的许多居民也将因为你们的罪行而无辜牺牲。”但崔可夫的劝降遭到了拒绝。 1月28日,苏军向负隅顽抗的德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密集的炮火无情地倾泄在德军的阵地上。经过艰难的战斗,苏军部队于2月5日彻底肃清了波兹南城内各居民区的德军,但残存的德军仍然在剩下的坚固核心堡垒中做垂死的挣扎;苏军部队不得不继续进行艰难的街垒进攻战。到2月23日,绝望的德军司令官克内尔将军命令德军残余部队向苏军交械投降(克内尔将军本人自杀身亡)。崔可夫的部队在经过近一个月的艰苦战斗之后,终于解放了波兹南城;莫斯科的224门礼炮再次齐呜20响。 当波兹南城激战正酣时,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和卡图科夫的近卫战车第1集团军的主力部队也不断向西挺进。1月28日,近卫第8集团军攻入德国境内;方面军司令官朱可夫元帅命令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及其友邻部队由奥得河向西继续进攻。此时,崔可夫将近卫第8集团军的司令部西迁至普涅维,他本人则在普涅维与正在激战的波兹南城两地之间往返穿梭实施指挥。 1月31日,近卫第8集团军主力部队以毙敌15000人、俘敌20000人的战绩,攻克了梅塞里茨筑垒地域。自2月1日起,近卫第8集团军开始进入森林地带,逼近了通往柏林的门户奥得河。为守住奥得河这一生死之地,德军在此调集了重兵进行防守,并出动航空兵对苏军实施了疯狂的轰炸,使崔可夫的部队损失较大。崔可夫亲临作战第一线指挥部队实施强攻,于2月3日攻占了渡河的登陆场;近卫第8集团军的攻击部队随即强渡了奥得河。但随着战线的不断拉长,苏军攻击部队的弹药补给出现了严重问题,使得部队的攻击力受到削弱。 鉴于形势的变化,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暂缓对柏林的不间断攻击行动,命令各集团军扩大奥得河的各个登陆场并使之连成一体,以便下一步对柏林实施大规模的进攻。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任务是与别尔扎林将军的突击第5集团军一同攻占德军的科斯钦要塞。经过一系列的联合攻击行动,近卫第8集团军和突击第5集团军于3月29日攻克了科斯钦要塞核心堡,使两个集团军的登陆场完全连成了一片;于是,德国柏林已是指日可待。

攻克柏林

到1945年4月中旬,在德国东线战场,苏军已在宽大正面上前出到奥得河和尼斯河并占领了登陆场,攻占了维也纳,从东、南两面包围了柏林(距柏林仅有60公里)。在西线战场,盟军合围了鲁尔德军集团,进抵易北河,并向汉堡、莱比锡和布拉格方向发展攻势,距柏林也只有百余公里的距离。但是,希特勒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他抽调了号称214个师又14个旅的兵力集结于东线布防;在柏林方向,他纠集了“维斯瓦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总计包括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战车师等部队在内的100万大军,配备了10400门火炮和迫击炮,1500辆战车和强击火炮,3300架作战飞机,并且另外七拼八凑了近百万人的国民突击营。 德军精心设置了防务:在奥得河──尼斯河地区,构筑了纵深达20至40公里的三道防御地带;在柏林地区,又精心构筑了三层防御阵地体系;在柏林城内还设置了大量的街垒防御阵地,甚至在临街的房屋的窗户上都修筑了坚固的射击孔,使整个柏林城变成了一座巨型掩体和射击阵地。为给守军打气,希特勒声称:“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战斗下去,正如腓特烈大帝所说,要一直打到那该死的敌人中有一个精疲力竭不能再战为止”。 为尽快攻克柏林以结束战争,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从1945年4月中旬对柏林德军发起总攻。为此,苏军调集了庞大的进攻兵力:计有白俄罗斯第1、第2方面军,乌克兰第1方面军,波兰第1、第2集团军,海军波罗的海舰队、第聂伯河区舰队,共计162个步兵师和骑兵师,21个战车军和机械化军,总兵力为250万人,42000门火炮和迫击炮,6250辆战车和自行火炮,7500架作战飞机。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集团军群承担突击并攻占柏林的任务,他决定由崔可夫指挥的近卫第8集团和第47、第3集团军及突击第5集团军从科斯钦登陆场实施主要突击行动。 为确保进攻的成功,苏军做了包括将德国铁路路基改建成苏联机车轨道的宽度在内的大量准备工作;在极短的时间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就在进攻发起地点集结了77个步兵师,3155辆战车和自行火炮,14628门火炮和迫击炮,1531门火箭炮,储备了7000多万发炮弹,使一公里突破正面的76毫米以上囗径火炮的密度高达270多门。 4月12日,朱可夫元帅向崔可夫发布作战命令,要求近卫第8集团军在霍尔措夫铁路车站和萨克森多夫村之间实施突击行动,突破德军的防线。鉴于此时正值春汛时节,进攻道路泥泞不堪,崔可夫非常重视炮兵的使用,他在近卫第8集团军7公里的突破正面上投入了77个炮兵团、10个战车和自行火炮团、1个强击航空兵军的强大兵力,使其-公里进攻正面达到266门火炮和40辆战车的重型进攻兵器。 4月16日莫斯科时间5时整(柏林时间3时整),崔可夫下达了攻击命令,苏军的炮弹呼啸着倾泄到德军的防御阵地上,整个大地都在可怕的颤抖之中,苏军进攻部队随即发起了强大的攻势。但泥泞的道路和纵横交错的沟渠以及德军的顽强抵抗,大大减缓了苏军的进攻速度,使崔可夫当天攻占泽洛夫高地的计划落了空。针对战场的不利情况,崔可夫当即决定利用夜色掩护来秘密转移炮兵阵地,变更兵力部署,以便对德军实施出其不意的突袭。此一战术果然收到了奇效,近卫第8集团军于4月17日就突破了德军的第二道防线,夺取了泽洛夫高地;此后,苏军部队就有了将所有战车部队投入攻击行动的便利条件。 到20日晚,崔可夫的近卫第8集团军已突破了德军的第四道防线,前出到加尔岑、金巴姆、爱尼肯多夫一线;其友邻进攻部队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21日,近卫第8集团军迅速 向柏林的东南郊和南郊,从南面收住了对柏林的合围圈,并于次日开辟了通向柏林东郊的进攻道路。希特勒在22日的作战会议上首次公开承认,由他发起的这场战争已经输定了。 4月23日,崔可夫近卫第8集团军的进攻部队开始在达米河以西的柏林城区与德军守城部队展开激战;24日,近卫第8集团军以强劲的攻势向柏林市中心地带发起了攻击(25日,从其他战场传来捷报∶苏联乌克兰第1方面军所属近卫步兵第58师与美国第1集团军步兵第69师的巡逻队在易北河的托尔高地域胜利会师)。此时,正视现实的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将军心里明白,柏林城的失陷已是几天内无法避免的事情了。 但疯狂的希特勒还不死心,他命令负责指挥作战的约德尔上将将西线德军全部撤回柏林,命令海军总司令邓尼茨元帅立即放弃海军的战斗任务而迅速调运部队回柏林,仍然妄想战局出现戏剧性的转机。但此时强大的苏军部队已开始对柏林德军发起了势不可挡的向心突击,希特勒的幻想逃脱不了破灭的命运。在强击柏林的作战中,亲临一线的崔可夫将军命令战车部队改变过去单兵作战的战术,以步兵、战车、炮兵和工兵的密切协同,全力弥补战车在巷战中容易暴露翼侧的弱点;这样一来,近卫第8集团军减少了战车的损失,大大加快了在巷战中的推进速度。 4月27日,崔可夫的部队逼近希特勒的最后一个堡垒──集中了帝国办公厅、国会大厦和希特勒大本营的蒂尔花园区;困守在此的德军仍然在进行最后垂死的抵抗。30日上午,绝望的希特勒在其藏身的暗堡里携新婚爱妻爱娃自杀身亡;德国新总理戈培尔拒绝无条件投降,通过广播请求临时停火几小时,与苏军进行谈判。 5月1日凌晨3时55分,德国陆军总叁谋长克莱勃斯将军打着白旗钻出帝国办公厅的地下掩蔽部,前往苏近卫第8集团军的前线指挥所来谈判;崔可夫在此接见了他。克莱勃斯故作神秘地对崔可夫说∶“我想告诉您一件绝对机密的事,您是我通报此事的第一位外国人:希特勒已于昨天自杀了”。 听到这个令人吃惊的消息,拥有丰富外交经验的崔可夫以一如早已知情的模样,淡淡地回答说∶“这消息我们已经知道了”。崔可夫立即到另一间房子里,用电话将情况向朱可夫做了报告;十几分钟后,斯大林从莫斯科发来了最高指令:“德军只能无条件投降,不进行任何谈判,不同克莱勃斯谈,也不同任何其他法西斯分子谈”。崔可夫立即向克莱勃斯将军严正指出∶“我要直接了当地问你,你们的抵抗有什么意义呢?你们的军队已经在投降,你们的官兵成千上万地作了俘虏,而此时此刻你还在提什么停战和谈判?” 9时45分,苏联政府发出最后通牒∶德军必须彻底投降;否则苏军将在10时40分对德军实施最后的猛烈炮击。在未得到回应的情况下,苏军于5月1日10时40分按时发起了最后的强攻行动;当晚,仅仅当了几十个小时德国新总理的戈培尔带着妻子及六个孩子自杀。5月2日早晨,德军柏林城防司令官魏德林上将前往崔可夫的前沿指挥所,签署了投降令;至中午时分,柏林守军全部投降。 1945年5月9日,德军最高统帅部代表凯特尔元帅、什图姆普弗上将、弗雷德堡海军上将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上了各自的名字;崔可夫作为历史见证人,叁加了德国无条件投降的签字仪式。5月9日这一天,被确定为苏联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日”,莫斯科红场的1000门礼炮齐呜30响以示庆贺。 旷日持久的苏德战争终于落下了庞大的战幕。崔可夫及其指挥的苏军部队,从斯大林格勒到北顿涅茨河、第聂伯河、德涅斯特河、维瓦斯河,经过艰难的征战,最后在柏林赢得了彻底的胜利。崔可夫以自己出色的指挥才能,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宝贵的贡献;为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决定授予崔可夫“苏联英雄”称号,向他颁发“金星勋章”,使他成为在此次战争中98名两获此项殊荣的功臣之一。而崔可夫所统率的近卫第8集团军也一同成为一支伟大的英雄部队,有233人荣获“苏联英雄”称号,十余万人次获得各种勋章和奖章,145个作战单位获得集体勋章。

漫长的战后岁月

德国投降后,苏、美、英、法四国在德国成立了由各国占领区总司令组成的盟国管制委员会,对德国实行暂时的管制。1945年6月10日,驻德苏军部队统编为苏驻德占领军集群,朱可夫元帅出任总司令,崔可夫上将任副总司令;11月,索科洛夫斯基元帅接替了朱可夫的职务,崔可夫升任第一副总司令。在此期间,崔可夫协助总司令采取各种措施对苏占区实施管制,为后来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的建立与发展奠定了政治及经济的基础。 1948年6月,西方国家通过《伦敦议定书》,决定建立独立的西德国家。年低,柏林正式分裂成为各有立法、行政系统和货币制度的两个城市,形势一时紧张起来。1949年初,苏联政府决定采取缓解柏林危机的政策,3月,苏联政府调回持强硬态度的索科洛夫斯基元帅,由崔可夫上将继任苏驻德占领军集群总司令,兼任驻德军管局总指挥官。5月,崔可夫宣布取消自上年3月起对柏林与西占区及德国东占区与西占区之间的交通及贸易封锁。 此后,崔可夫致大力于东德的筹建工作。9月21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德)政府成立;10月7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东德)诞生(威廉・皮克当选为东德首任总统)。11月6日,苏联部长会议(内阁)任命崔可夫上将出任新成立的德境管制委员会主席,将原来苏联军政府的行政权力移交给东德政府。 1952年,崔可夫上将在苏共十九大上当选为苏共中央候补委员。1953年3月,苏联领导人斯大林逝世,苏军高级将领开始进行任职的调整(布尔加宁元帅出任国防部长)。5月底,苏联政府取消了德境管制委员会,崔可夫被调回国,担任基辅军区司令(由基辅军区司令格列奇科上将对应接任崔可夫的苏驻德占领军集群司令遗缺职务)。 1955年,时年55岁的崔可夫获晋元帅军阶。 1960年4月,崔可夫调任国防部副部长兼陆军总司令;同年7月,兼任苏联民防司令。在1961年的苏共二十二大上,崔可夫元帅当选为苏共中央委员,成为苏联武装力量的高层中坚人物。在赫鲁晓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期间,崔可夫元帅受到了重用,成为其得力的军事助手。崔可夫大力倡导质量建军,使苏联陆军装备大量先进的飞弹和核武器,并使苏联陆军完全实现了摩托化;他还使苏联的民防工程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古巴飞弹危机”事件发生后,赫鲁晓夫采取退却策略,引起苏联军方高层强硬派的不满;崔可夫积极协助赫鲁晓夫在苏军高层进行了有效的疏导工作。 1972年,72岁高龄的崔可夫元帅改任国防部总监小组组长,仍然着力研究军事理论问题,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在自己的晚年中,崔可夫勤于笔耕,以自己丰富的人生经历和非凡的军事指挥生涯,撰写了《在战火中锤炼青春》和《在华使命》两部回忆录;出版了《集体英雄主义的集团军》、《斯大林格勒∶经验与教训》、《战火中的180天》、《空前的功绩》、《从斯大林格勒到柏林》、《斯大林格勒近卫军西进》、《在乌克兰的战斗》、《本世纪之战》等八部很有份量的战史著作。 1982年3月18日,戎马一生的崔可夫元帅安详地闭上了自己的眼睛,享年82岁。与世纪同龄的崔可夫元帅是勇于创新的战术家和技艺高超的战役指挥官。他在自己漫长的军事生涯中,以其大胆的独创精神屡建战功,先后荣获了9枚列宁勋章、1枚十月革命勋章、4枚红旗勋章、3枚一级苏沃洛夫勋章、1枚红星勋章。崔可夫元帅光辉战斗的一生赢得了人们的普遍敬重。



  ·生活百科 询问中国鞋码标准
·生活百科 我可以在机场或赌场兑换 100 澳元纸币吗?

俄罗斯生活信息-加拿大

布拉格战役

华人网1945年5月6─11日,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苏德战争中,乌克兰第1、第4、第2方面军为合围和粉碎捷克斯洛伐克境内德军集团和解放捷首都布拉格而实施的一次进攻战役,也是欧洲战场的最 ...

俄罗斯生活信息-加拿大

俄罗斯人的称呼

华人网俄罗斯的人名常常令中国人头痛,俄罗斯的姓名全部由名字,父称和姓三部分组成,又有小名,爱称和呢称,名字相当于中国人的大名,即正式名字。大名与小名,爱称是相互对应的。 ...

俄罗斯严冬老人
俄罗斯生活信息-加拿大

俄罗斯严冬老人

华人网在西方的基督教徒眼中,每年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最不可或缺的人物是背着礼物的圣诞老人。而在信仰东正教的俄罗斯,最受欢迎的节日并非圣诞而是新年,它的象征便是憨态可掬 ...

俄罗斯生活信息-加拿大

俄罗斯国家大马戏简介

华人网俄罗斯文化艺术领域中有两朵永不衰退的鲜花──马戏和芭蕾。其中,俄罗斯的马戏节目常常以惊险奇异的设计,高超的技艺在著名的世界马戏比赛中夺魁获奖。 马戏在俄罗斯的表演历 ...

俄罗斯飓风220毫米火箭炮
俄罗斯生活信息-加拿大

俄罗斯飓风220毫米火箭炮

华人网1977年装备苏联陆军。16个发射管,分三层排列,上层为4管,下面两层各6管。配用弹种有榴弹、化学弹和子母弹,一次齐射可布设368枚反坦克地雷。发射车采用”吉尔-135”(8*8)卡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