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华人论坛 加拿大留学移民曾当面指责克林顿的北大女生马楠和她的美国老



在加拿大


北大中文系94级的女生马楠在克林顿访问北大时,曾当面痛斥美国人权状况恶劣。很有意思的是,两年后本科毕业,她却选择了到“人权状况恶劣”的美国去留学,后来还嫁给了一个美国人,现在已育有一子。照片是竖着的,上传不了,无奈横过来,非对她不敬之意。

评论
[SIGPIC][/SIGPIC]加拿大道教太极友Canada Taoist Taichi Temple 2006-02-14#2 tora 544 $0.00 背景介绍:都是政治风云的牺牲品,有的人死了,有的人被人指后脊梁。我们虽然离不开政治,但不能忘记,政治是肮脏的,女人就更不要接近政治,远离政治,远离毒品。余杰:林昭与弓琳——两个北大女生的对照 (转贴)    作者:余杰       一百多年来,“北大精神”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家园和价值皈依。“北大精神”就是启蒙民众、质疑权力和抗争不义,为追求民主、自由和人权而杜鹃啼血、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近代以来的中国,“北大”显然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学术和教育机构,也远远超越了“最高学府”的身份,它一直处于诸多政治力量和文化思潮冲突、撞击的风头浪尖上,有力地影响著中国的历史进程。百年北大史,跌宕起伏、波澜壮阔,宛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滚滚长江水。北大既充当过“五四”运动的摇篮和“八九”民主运动的先锋,也曾沦落为毛泽东发动“反右”和“文化大革命”的重要棋子,可谓辉煌与挫败并存、光荣与耻辱同在。   “八九”之后,“北大精神”虽然不能说荡然无存,但遭到了强权的整肃、压抑和篡改,已成残缺之状。最近十多年来,北大与其他中国的高等学府一样,盛行著明哲保身的犬儒主义和恬不知耻的功利主义,相当大一部分的教师和学生打著民族主义和“新左派”的旗号,心甘情愿地成为权力的帮忙和帮闲。刚刚在各大媒体上炒得火热的北大女生弓琳缴纳一万多元党费的事件,就是北大现状最为突出的展示。这个漂亮得足以去充当某网络学校“形象代言人”的女孩,让我联想起三十多年以前另外一个更加美丽的北大女生——林昭。林昭与弓琳形成了一组非常鲜明的对照:一个为了捍卫真理和自由,毅然挺身痛斥暴政,最终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另一个则一手抓政治、一手抓商业,以一脸天真状完成了连某些老牌政客也望尘莫及的一流表演。以“林昭”为象征的北大是光荣的北大,我为之而神往、为之而骄傲的北大;以“弓琳”为象征的北大则是丑陋的北大,我不得不唾弃、不得不批判的北大。       北大秀·商业秀·政治秀     弓琳是北大中文系的一名本科生。近年来,北大中文系的某些女生非常善于通过作秀来捞取个人资本——克林顿访问北大时,就有一个名叫马楠的中文系女生当面“痛斥”美国人权状况恶劣。有意思的是,两年后本科毕业,她却选择了到“人权状况恶劣”的美国去留学,后来还嫁给了一个美国人。如果不是担负著从事“地下工作”、不惜忍辱负重“敌营十八年”的伟大使命,那么以我的智力简直就无法解释马楠女士何以打出这种“翻天印”来。     马楠给我带来的疑惑还没有消除,另一个名叫弓琳的小师妹又粉墨登场了。此人先是因为担任某网校“形象代言人”而一举成名,在获得一万多人民币的报酬后,立即作为党费上交。在媒体上我看到这样一段生动的描述:当时,一名老师问道:“你是要把这些钱全交作党费吗?”弓琳坚定地点了点头说:“是的。这是我第一笔劳动收入,我认为真的很珍贵。因此一定要把它交给党。这是一个年轻党员对党表达的小小心意。我愿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党的热爱。”     此事受到了官方媒体的热烈追捧。数日之间,相关报导就有数千条。看来,弓琳将来如果再接再厉的话,有可能被纳入“雷锋——欧阳海——张海迪——李素丽”的“模范系列”之中。然而,在北大的几个著名网络论坛上,对此几乎全是负面评价,许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高明的商业炒作。就连与弓琳同宿舍的一个女生,也表示了这样的猜测:弓琳很好,但也许背后是网校的又一次商业策划。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这一猜测被证实了:记者在访问弓琳之前两小时,电话采访了网络学校的老板王跃胜。王说,弓琳事前没有和他商量过,他也是第二天看网络新闻才知道的,他很支持,“这说明我们的小姑娘爱党”。但是,弓琳却对记者说漏了嘴:“我说我想把第一笔代言费交党费,王总很支持。”记者立即追问说:“但是王总说他是看新闻才知道这件事情的。”对此,弓琳无法作出合理的解释,只好顾左右而言它:“也许他有他的考虑。”     如果按照常理出牌的话,两万元能够买多大版面的广告呢?两万元的广告费用能够让这所网校和弓琳出多大的名呢?于是,他们便合谋选择了这个“出其不意”的营销计策,果然一举成功。     如果仅仅是一场商业秀的话,我丝毫不感兴趣。然而,事情远远没有这么简单——它不仅仅是一场商业秀,更是一场政治秀,同时也将北大传统牵扯进来。弓琳强调这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我特别喜欢的两句话就是:倚天照海花无数,高山流水心自知。你必须追求自己的生活,只要你自己心里纯净就够了。别人评价你多么有心机,这些都不重要。这次举动是完全私人化的事情。”但是,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连日来她却马不停蹄地接受各类记者的采访。《南方周末》的记者敏锐地写下了一个小小的细节——就在采访的中间,弓琳的手机响了,她接电话,显然谈到了这件事情:“姑父啊,我在外面呢……对呀,很牛吧。哪一张报纸上有报导……”显然,她并不是不在乎媒体的报导。很快,她又参与中央电视台由倪萍主持的、以煽情著称的《聊天》节目,作为特邀嘉宾与倪萍一起苦口婆心地教育广大人民要爱党爱国。因此,这已然不再是一件私人化的事情——如果是私人化的事情,我不禁要追问:究竟是谁最先将此事捅到媒体上去的呢?是北大校方、还是弓琳自己抑或是网校的王老板呢?     在每次采访中,弓琳都得意无比地谈到身上的两重光环:“现在我身上有两个最大的光环,一个是北大,一个是入党。这笔钱交给北大党委,同时回报北大和党,我觉得这机会太好了。”她以一种“谦虚谨慎”的口吻回顾自己的中学时代入党的经历以及对北大的热爱:“十八岁就入党太不容易了,而且是在高中,在那么苛刻的条件下。那时候,入党属于非常荣誉性的东西,相当于给你一种光环。北大是别一个光环。正如一位老师所说,事实上现在很多人都是在消费北大、享受北大。因为北大给你搭建了很高的平台。其实我和北大的关系,我和党的关系,都是这样一种关系,我完全是个消费者,没作什么贡献。所以有这个机会的话,我是愿意做的。”这是一个无比聪明的奴才的一番“肝胆相照”的表白。其实,只要对北大精神稍稍有点了解的人都知道,弓琳所说的这两个“光环”不仅不能“重合”,而且互相对立——“非党化”是大学精神得以确立的前提。北大近半个世纪以来最大的敌人,就是中共的专制主义和党化教育。中共的愚民政策对教育和文化的摧残都是空前的。一个依靠暴力来支撑的政权,一定会把文明当作“不安定力量”。因此,选择做一个真正的北大人,也就意味著选择反抗专制和暴政、坚守民主和人权的人生道路;而选择做一个死心塌地的奴隶党员,也就意味著放弃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思考,成为权力架构中的一颗“螺丝钉”。     在两代北大女生中,作出前一种选择的是林昭,作出后一种选择的是弓琳,这两个北大女性从某种程度上代表著北大两个时代不同的“校格”。林昭的同学孙文铄在一篇回忆林昭的文章中这样写到:“独立人格、自由思想是‘北大精神’的精髓。‘直到战死为止’的马寅初,‘匹夫不可夺志’的梁漱溟,‘决不低头屈服’的林昭,就是北大精神在校长、教授、学生中的最佳体现。可以坚信,这种北大精神是任何人也压制不住的,它将会在一代又一代的北大人身上发扬光大。”我同意孙先生的判断,但同时我又不得不痛苦地指出:像弓琳之流的北大学生、像林毅夫之流的北大教授、像吴树青之流的北大校长,最近二十年以来正在变得越来越多。他们肆无忌惮地败坏著北大精神,他们却被当作新时代的“北大代言人”。这是北大的悲剧,这是北大人的耻辱。       被忘却的林昭     谁是林昭呢?当大部分北大学子都忘却了这个名字的时候,女作家方方却写下了一篇题为《林昭的光芒》的文章:“静夜之时,总会有一个人静静地站在那里,审视著这么容易忘却又这么容易满足的我们。她的眼睛清澈明亮,她的面孔依然流露著果敢和无畏。她仿佛在说:历史就这么过去了么?你们就这样轻易地原谅了专制原谅了灾难原谅了所有的一切以及你们自己?她的诘问令我们霍然而起。她就是林昭——为了追求真理,为了争取自由,在监狱中惨烈反抗的林昭,是由母亲交上五分钱子弹费而被枪杀的林昭。”一九六八年林昭惨遭杀害之后,北大的湖光塔影依旧;一九八九年“六·四”大屠杀之后,北大的湖光塔影依旧。然而,今天的北大,除了长袖善舞的弓琳之流外,还有多少人在记忆、在沉思、在呼号、在呐喊呢?方方接著写道:“偶尔的时候,也摊开自己的双手,思忖一下,自己的手上是否也留有林昭的血痕。”这也是我想对自己说的话、想对那些尚未“奴在心者”的北大校友们说的话。正是因为呈现了这些带著血迹的文字,方方主编的《今日名流》杂志在两年前才被迫停刊——依然还有那么多丑陋的家伙不敢面对林昭。     对于今天的北大和今天的中国来说,林昭的价值无论如何也不能被低估。钱理群教授在《面对血写的文字——初读林昭<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一文中指出:“林昭是凭‘感性的直觉’去‘行动’的;因此,她不同与张中晓、顾准,不是思想家型的战士,而是以道德、情操的崇高和反抗行动感召人、震撼人心的一位受难的殉道的‘圣女’。”她比绝大多数同代人更早地透视出了毛泽东的专制魔王和嗜血独裁者的本质。在那最黑暗的“毛式法西斯”统治的时代里,林昭如同当年拯救法兰西的圣女贞德一样,用生命激活了北大的文化命脉,并且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树立了一个难以企及的“精神高线”。要求人人都成为林昭是不现实的,但至少我们应当保留仰望林昭、敬重林昭的那点青春热血和心灵渴求,我们必须承认林昭比我们高贵而不是去嘲笑她——如果连这点“道德底线”都没有了,北大人何以成为北大人?知识分子何以成为知识分子?假如人人都争先恐后地去学习弓琳的那点“厚黑之术”,那么林昭也就遭到了第二次更加残酷的谋杀。     在带有很大的“自白”性质的《致人民日报编辑部信》里,林昭最频繁地使用的自我命名是“年青的反抗者”。在附录的《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检察院起诉书》里,曾对林昭列有“一九五七年因反党反社会主义而沦为右派”的罪名。对此,林昭大义凝然地批驳说,这是“极权统治者所惯用的伪善语言,其颠倒黑白而混淆视听可谓至矣!这句话正确地说,应该是:一九五七年在青春热血与未死之良知的激励和驱使之下,成为北大‘五·一九’民主抗暴运动的积极分子!”钱理群教授特别指出,林昭又自称“奉著十字架作战的自由战士”,这也很值得注意。林昭在文章中一再表示赞同这样的观点:自由“是一个完整而不可分割的整体,只要还有人被奴役,生活中就不可能有真实而完整的自由”,并作了这样的发挥:“除了被奴役者不得自由,那奴役他人者同样不得自由。”面对著林昭数十万言的血书,钱理群感慨地说:“林昭在身受空前的暴力迫害、并以自己柔弱之躯进行拼死反抗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探讨如何走出‘以暴易暴’的怪圈,这本身即有一种特殊的感人力量与思想价值。或者如她自己所说,这是‘有一点宗教气质——怀抱一点基督精神’的;她自称‘奉著十字架作战的自由战士’大概也是要强调这一点。”早在四十多年前,林昭就认识到并毫不畏惧地宣布了和毛泽东的邪恶。我想,这些林昭在监狱中用血写下的文字,是值得作为时代弄潮儿的弓琳们好好捧读的。     当“谁是林昭”在北大成为“真问题”的时候,当言说林昭依然是“禁忌”的时候,电视屏幕上就只能飞舞著弓琳和倪萍那“忠党爱国”的泪花。林昭的同窗好友张元勋在《北大往事与林昭之死》中写道:“她说出了发自内心的痛苦:‘我有受骗的感觉!’她的话是涌自最纯正的心灵的真实、痛苦之声!她终于凭著一颗高贵的良心、诗人的良心、智者与学者的良心走了下去,她那孱弱的身体经受了人世间最最残酷的酷刑、折磨与凌辱,走完了她太短促的、光辉的三十六年的人生!从那个黑夜,一九五七年五月二十二日那个黑夜,她开始义无反顾地背起了那命运的十字架,毫无反悔地走上一条穷途。十一年后,她终于被密杀、灭尸。死,这或许是她在当时已经思及的事,但如此惨死却是她所不曾料到的啊!”人们发现,林昭在监狱里的遭遇,比起江姐在国民监狱里的遭遇来,不知道要悲惨多少倍。我想追问的是:故作天真无瑕状的弓琳小姐,假如知道了林昭的遭遇,会不会更热爱她的“党”呢?       光环与丑闻     我在“关天茶舍”的网络论坛上读到一篇署名周秋鹏的、题为《光环与丑闻》的短文。同一天的报纸上有两则截然不同的新闻:一条是北大女生弓琳交了一万多元的党费,另一条是一名在北京某洗浴中心卖淫的女子,为了躲避警察的抓捕,赤身裸体地往外逃跑。前面一则新闻的主人公被记者写得金光灿烂,后面一则新闻的主人公则遭到了无情的嘲弄。     对此,作者若有所感地写道:“首先我觉得她们在我眼里是相同的。她们两个都是人,都是父母生的,都有居民身份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己的尊严。借用《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一句话,叫‘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这两个平等的人,都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情,那就是挣钱。她们在挣钱的方式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用自己的身体,给别人提供服务。当然在名称上稍微有点区别:那个女生做的,叫形象代理;那个女子做的,叫卖淫。但在本质上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为别人提供服务。结果也差不多,她们都用自己的身体挣到了钱。然后,她们挣到钱的用途,那女生是用来交党费,那卖淫女是用来养家糊口。我看也没什么区别。至少我无法分出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借用那个女生的说法,都是属于‘很私人化的事情’。”将北大女生弓琳与妓女放在一起,既非故意贬低弓琳,也非刻意抬高妓女。这是一种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少有的宽广的人道主义立场。     然而,两人却拥有著迥然不同的命运,一个人像凤凰一样珍贵,一个人像泥土一样卑微。作者接著写道:“那个女生的举动被新华社宣传,然后又受到各个重大媒体的报导,成了一个热点人物。面对记者的采访,她神采飞扬、轻松自在地谈著自己身上有两大光环,一个是北大学生,一个是十八岁入党,当然现在又做了这么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自然又要多个更大的光环了。而那个卖淫女就没有这么幸运了,她在正在用自己的身体为别人服务的时候,警察冲了进来。在那些五大三粗的警察面前,她没有来得及穿上衣服,可能也没有机会穿衣服,怀著极度的恐惧与羞耻,这个年轻女子赤身裸体地往外逃跑,以为这样就可以躲避警察的抓捕,但她被更多的警察拦住了,而且她的举动也上了媒体的社会新闻专栏。作为一个靠卖淫为生的人,身上的丑闻肯定比那个女生的光环多,现在又做了这么一个举动,还上了报纸,自然又要多个更大的丑闻了。”两个年龄相近的女孩,却有著天壤之别的人生,真是发人深省。最后,作者用一种平静后面蕴藏著闪电雷鸣的笔调写道:“我在为这两个年轻女子进行比较的时候,始终保持著平静的心态。尽量不让自己的文字带有任何情绪的色彩。但是我的脑子里也总是在出现一个画面,就是那个孤立无援的卖淫女,为了躲避警察的抓捕,赤身裸体地往外逃跑的样子,她的处境是那么的绝望与窘迫,是那么的恐惧与羞耻,我总是忍不住为她心痛,为她流泪。”     今天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光环”与“丑闻”倒置的“反义社会”。我们歌颂著那些卑鄙的人物,我们凌辱著那些可怜的灵魂。我们把小丑当榜样,我们把圣徒当笑料。没有多少人关心那位裸体狂奔的女子的命运,却有无数双羡慕的眼睛盯著弓琳灿烂的笑容。我们学会了以一种跟良知对立的方式来悠哉游哉地生存,或者乾脆就将良心悬置起来。英国学者巴特勒在《盖世太保史》中分析了纳粹时期的民众心理:“许多德国人擅长所谓‘内心迁移’,把自己真正的思想埋藏在心里,而同时采取服从、驯服的形式。这就产生了纳粹政权理想的效果,即以最低限度的政治监督高效率地控制社会。……在这种形势下,居民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很快便不仅不再持有不同的思想,而且开始支持政权,与政府的目标保持一致并服从它地要求。顺从要比反对容易。岂止容易,甚至还会有奖励。”当说谎成为生存的前提的时候,当认同罪恶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的时候,“吃人”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巴特勒所描述的不仅仅是希特勒德国,这也恰恰是今日中国的生动写照,也是弓琳缴纳党费的内在动因——林昭因为说出真话而惨死,于是人们在林昭的尸体前面止步;弓琳因为主动配合作为导演的“老大哥”(奥威尔《一九八四》)演出了一出声情并茂的好戏而飞黄腾达,于是人们便在这条道路上蜂拥而上。林昭被掩盖在幕后,而弓琳则出现在聚光灯的中央。     林昭和弓琳都是我北大的校友、中文系的系友。照片上,她们是如许的美丽——林昭的美丽既是外表的美丽,更是灵魂的美丽,这种美丽是黑暗中的光,从天上来的光,照亮最为难熬的夜半时分;而弓琳那张漂亮的脸蛋,远远不足以遮盖她内心的虚伪和肮脏,她没有杀人,但是她为这巨大的人肉的宴席添柴加火、端茶送水,她的手上也就染上了洗不去的血迹。     我写下了这篇文字,也写下了对林昭的敬仰和对弓琳的鄙视,同时还写下了我对北大精神的理解与呼唤。

评论
[SIGPIC][/SIGPIC]加拿大道教太极友Canada Taoist Taichi Temple 2006-02-14#3 tora 544 $0.00  转贴:“勇敢者”游戏         ——与克林顿对话的北大学生     余杰        1998年6月29日上午,美国总统克林顿来到刚刚结束百年校庆的北京大学。     克林顿首先在北大办公楼礼堂发表长篇演讲。演讲以后,有七名北大学生对克林顿总统提问。早在6月25日,北大副校长迟惠生先生就对中外新闻界说,北大将采用抽签的办法决定参加聆听克林顿总统讲演的学生名单。然而,许多北大学生并没有获得参加抽签的机会,他们纷纷表示根本就不知入场券分配的内情。     据1998年8月号的《华声》月刊报道说,四百多张“珍贵”的学生入场券,以三种方式发放下去:一是直接进入班级,由学生民主抽签,运气好的自然“登堂有门”;二是流入学生团体,由平时就喜好参加此类活动的积极分子获得;三是系里支配,主要“照顾”对象是那些口才好、思维敏捷的“优秀学生”。通过第一种途径分发的票数量最少。后来,进人礼堂的学生大部分是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ā有向这两方面发展的“积极分子”。这些学生能够代表北大吗?尤其是那七名学生所提的问题,真的就是北大学生的水准吗?当时在会场外面,就有一家香港电视台采访场外的北大学生。有几名学生就很不客气地说:“他们不配!真正的北大人不在里面。”里面与外面形成了一个很有趣的分野。那天北大学生所提的问题,大多数确实非常尖锐,有的甚至有挑衅的味道。事实上,北大校方在提问还没有开始之前,就已经暗示学生:要注意友好气氛,毕竟克林顿是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和访问北大的美国总统。但是,提问的学生依然要表示他们的勇敢和爱国,他们的“勇敢”使整个提问过程充满了火药味。他们的情绪普遍都激动,仿佛美国是中国的头号敌人似的,仿佛被压迫已久的人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出气筒。克林顿在会后坦率地表示,“当天批评的成分多了一些”。这些学生也许因此而满意了——他们在提问中表现出了自己以及自己所代表的国家的“勇气”和“信念”。     在苏联斯大林时代,有一个笑话说一个美国人和一个苏联人见面了,两人谈论谁的国家更民主,美国人说:“当然是我们美国了,我们能够到白宫门口去张着标语骂罗斯福。”而苏联人说:“那算什么,你们充其量只能到白宫外面,而我们却能够到克里姆林宫里面去,当着斯大林的面大骂罗斯福。”相同的道理,在北大的礼堂里,无论怎样尖刻地质问克林顿都是不需要付出任何代价的,相反还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有利可图的游戏,谁不愿意玩呢?今天,一本万利的好事也许就只剩下这么一桩了。     持续半个多小时的“辩论”,由CNN向全球直播。世界各国的观众,很大程度上从这七个学生的身上捕捉北大的形象。这所大学,是中国最进步的力量的集结地。这所大学,是世界关注中国的一扇窗口。然而,这次大的形象却在克林顿访问的过程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破坏。人们由此对北大产生了彻头彻尾的失望。北大不仅没有把握住一次站起来的机会,反而再次重重地跌了下去。     那么,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勇敢者”们的游戏,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不该发生的已经发生了,我们无能为力、但是我们所能够做的就是:寻找一条条的线索,那让我们羞愧的一切之所以发生的线索。找到了这些线索,复杂的疑团也许就迎刃而解了。这次北大学生的表现,是若干年以来北大疾病的一次大发作,是一次原形毕露——丑陋虽然丑陋,但丑陋明明白白地昭示于天下,对北大自身来说也许是一件好事。不用遮遮掩掩的了,疮长到了脸上,怎么办呢?     从《华声》杂志上,我们发现了提问的学生的名字,以及他们各自在会后的想法。于是,结合会场一问一答,让我们返过头去,对这一特殊的、意味深长的事件作一次有趣的解读。     克林顿的演讲十分精彩。鉴于今年正值北大百年校庆,演讲中,克林顿以中文“恭喜,北大”开始,引起全场长时间的掌声。在演讲中,他从历史和思想层面展开,着重谈了中国的转型、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和人权问题。克林顿强调人天生的基本权利的普遍性,认为个人自由是人类创造性的来源,而且是不可分割的。他说:“我们相信,并且我们的亲身经历也证实了,自由可以加强国家的稳定并推动它的变革。”他也反复恭维北大,大概他的智囊班子深知北大人爱听恭维话的习惯。他说:“北大正领导着中国迈向未来。”“我们来这里是想同你们——中国的下一代领导者们——交流一下有关建立一个强有力的美中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第一个提问的是北大艺术系学生梁山鹰。他的问题是:“总统先生,很荣幸第一个提问。一如您在演讲中提到的,中美两国人民应向前迈进,而在这个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我们应增加交流。我个人认为,自从中国开放改革以来,我们对美国的文化、历史、文学已有很多了解,对美国总统也知道得很多。我们还看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但美国人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却似乎没有那么多。也许他们只通过一些描写文化大革命或农村生活的电影来看中国。所以我的问题是,身为十年来第一位访问中国的美国总统,阁下计划怎样加强我们两国人民的真正了解和尊重?”     有趣的是,这个学生后来表示,当时所提的问题只是大家认为更重要的问题,却并非自己认为最感兴趣的问题。他坦白说,自己是一个音乐爱好者,熟悉美国许多摇滚乐队,如同熟悉他的广告专业术语。“如果有时间,我倒希望像朋友一样,问问克林顿,他最喜欢的摇滚乐队是哪一支?”     这是一种深刻的人格的分裂。你自己心里想问什么就问什么,为什么要言不由衷呢?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根本就在于,说自己想说的话。如果在外部的压力之下不能说自己想说的话,这样的人是最不自由的;如果自己主动放弃说自己心里话的自由,这样的人是最可耻的人。     梁山鹰同学有什么样的理由认为他在大会上所提的问题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呢?他经过怎样的统计和分析得出这样的结论来?即使大家都关心这个问题,但是自己并不关心,为什么就不能问自己的问题呢?老想充当大众的代表和代言人,这样的思路是有问题的。一个连自己也代表不了的人,又能够代表谁呢?这种“代表”是虚幻的代表。     接着我们来分析梁山鹰所提问题本身的矛盾和混乱。首先,中国是否很深入地了解了美国的文化、历史和文学?西学东渐以来,西方的文化在中国社会一直仅仅是游离体,像油浮在水面一样,并没有被中国真正地吸收。对于美国的清教主义、对于美国的人权理念、对于美国的法律制度,即使是自称精英的北大学生和教授,又有多少的了解?梁山鹰同学用《泰坦尼克号》来作为自己了解美国的例子,显得十分荒唐。这部电影能够代表美国文化的精华吗?这样的自信还是少一点的好。在这样自以为是地发言之前,应该好好泡在图书馆里,读读杰斐逊、富兰克林、爱默生等美国第一流的政治家、思想家的著作,了解究竟什么是美国和美国的精神。凭空而来的自信是空中楼阁。作为北大学生,举一部娱乐电影来证明自己了解美国的文化,未免有点太掉价了。为什么不说惠特曼、梭罗、马克·吐温、福克纳呢?克林顿总统在演讲中频频引用胡适的名言,与对方相比,倒是显出自己不了解美国了。     其次,强迫别人了解自己本身就是一种可笑的行为。我们需要了解美国,是因为美国已经民主、富强到了非让我们了解不可的地步。美国对我们的了解,确实远远没有我们对美国的了解那么多,这只能说明我们还没有民主、富强到让美国必须深刻了解我们的程度。关键在于,我们得从自己做起,一步一步地做起,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中国强大了,人家自然就会来了解你的,那时候,用鞭子抽他们也抽不走。而现在呢?还是埋头苦干吧,埋怨别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世界本来就是这样,国家与国家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从来就没有真正平等过。美国人即使一点也不了解中国,他们也没有必要内疚。梁的理直气壮实际上最没有理由。     第三,梁山鹰很轻率地说美国人不了解中国,“也许他们只是通过一些描写文化大革命或农村生活的电影来看中国”。了解中国,当然要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对年的中国,但是就能够忘却文革的中国吗?了解中国,当然要了解大城市的中国,但更加广表的农村就能够抹掉吗?     梁同学很轻松地谈到文革。对文化大革命的了解,梁本人能有多少呢?作为文革以后出生的一代人,对文革已经极其陌生了。第一流的文革研究的著作是美国人写出来的,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我们还有什么脸去质问别人?作为一个中国的青年,梁同学自己倒是需要读一些有关文革的历史书籍,包括就在北大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一切、甚至就在这个办公楼礼堂里所发生的惨绝人寰的批斗会。你知道这里曾经染过多少人的鲜血吗?你知道北大有多少位教授在文革中自杀身亡吗?好像文革成了中国人的一个伤疤,自己不说,也不让别人说。     再就是关于农村的问题,张艺谋等导演所拍摄的农村题材的电影在海外获奖,国内就有人表示谴责,谴责西方世界的猎奇心理,谴责他们希望看到我们的落后和愚昧。然而,谴责是无济于事的,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农村是不是这样落后和愚昧?稍微对中国农村有所了解的中国人,不得不承认,中国的农村比电影里所表现的还要落后与愚昧。农村的苦难不是梁同学这样整天喝着可口可乐的孩子所能了解的。农村是中国的大多数,为什么我们要回避农村呢?在梁同学的叙述语气里,仿佛农村与中国无关,这是他的表述里最要命的地方。     第二个问题是谈一个具体的问题——台湾问题。问问题的方式是咄咄逼人的,克林顿收起了脸上的笑容。     第三个问题是所有问题中最糟糕的一个问题。这是地质系学生段玉棋提的:“据我们所知,你来中国之前,在国内表示,之所以去中国,是因为它太重要了,接触是最好的压制方式,你这句话是否是为了使这次访华成行而向反对派作出的承诺?此时你站在讲台上,带着伪善的微笑,这微笑背后是否还藏着真正的、压制的初衷呢?请总统先生正面回答我的问题。”     克林顿总统听到这样的问题后,面露惊讶之色。他没有想到北大学生会这样对待一位客人。他把北大学生当作中国未来的领导人来看待,没有想到他们连起码的待客之道都不具有。受到中国最好的高等教育的北大学生,居然缺乏基本的外交礼貌,这是怎样的一种教育呢?难怪总统先生要神色大变了。而许多北大人则以此为荣:克林顿为难了、克林顿尴尬了、我们难倒了克林顿!我们多么伟大啊!殊不知,想侮辱别人,首先侮辱的是自己。全世界都发现,这所中国的最高学府的学生怎么这样没有礼貌?连幼儿园的孩子也比不上?     这时,克林顿表现出大国领袖的风范来,他从容地回答说:“要是我有遏制中国的意思的话,我不会把它藏在笑脸后面。但我没有,那就是说,我讲的是肺腑之言。我们必须做决定,我们大家都得做决定,特别是生活在一个拥有重大影响力的大国的人,更得决定如何界定他们何以是大国。”他谈到俄罗斯的选择,俄罗斯选择了向前看,他希望中国也如此。而美国的政策是:“我想要有伙伴关系,我没有笑里藏刀,这是我真正的信念。”     相比之下,段玉棋同学的说话的方式让人极其不舒服。这种叙述,让人联想起文革中的大字报来。斩钉截铁、不容对方有回旋的余地。将对方逼进死胡同,自己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位年轻的学生,是怎样沾染上文革的气味的?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应该避免粗暴和专横。这两种性格,是文化的对立面。段同学两者兼而有之,并且很是为此骄傲。念了十几年的书,连粗暴和专横都没有磨洗掉,这书是怎么念的?一向自称最有礼节的中国人,却表现得最没有礼节,让全世界的人都在电视机前面摇头。     第四个问题是问高等教育对未来的意义以及克林顿对中美两国青年的期望。     第五个问题的恶劣程度直追第三个问题。提问的是经济学院的学生刘丽娜。她的问题使会场的气氛再次变热:“老实说,中美两国对民主、自由、人权这些议题确有歧见。您非常骄傲地回顾了美国贯彻民主、自由的历史,同时也为中国提出一些建议。我们当然欢迎发乎至诚的建言。可是,我记得有人说过,我们应该在虚心接受批评之余,勇于自我检讨。您认为时下的美国社会里,民主。自由、人权等方面是否同样存在问题?”     这位女同学的言谈是激情澎湃的,每个字的发音都抑扬顿挫,好像在演出一场话剧。她的炉火纯青的演技可以跟人艺的著名演员们相比美。她的观点与中国外交部的发言人一模一样,她说的话,发言人们已经说了无数遍,她再来重复,有点画蛇添足了。     其实,克林顿在演讲中已经检讨了美国的民主历程:“当我们由于种族、宗教、价值观等问题而剥夺人民的自由,或限制新移民的自由,美国最黑暗的历史时期便出现了。但当我们致力落实美国独立宣言的精神,对持不同政见人士的自由提供保护、并把自由交还给以往曾遭受剥夺之人时,美国的历史便进入最辉煌的时期。”     克林顿回答刘丽娜的问题时继续说:“我从未在其他国家——当然不只是中国——访问的时候,自欺欺人地不承认我国也有类似严重的问题。…我相信,任何人都不能自称住在应该凡事十全十美的国家。为了创造并享受更好的生活,我们不断向理想迈进。”     女发言人不是在问问题,而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也不是在阐述自己的观点,而是在阐述官方的观点。她不知道什么是提问。不知道怎么提问。这就是北大学生的素质,能不让人失望吗?     紧接着,另一位女发言人发言了。这是中文系学生马桶。她反驳克林顿说:“本校前任校长蔡元培曾经说,当伟大的道德精神实际运用时,它们不会相互抵触。而且,我也不认为个人的自由会与集体自由抵触。以中国为例,它的蓬勃发展实际上确是我国人民自由选择与集体努力下的成果。因此,我认为,所谓真正的自由,应该是人民有权自行选择他们想要的生活和发展方式。只有那些真正尊重他人自由的人,才能了解自由的真谛。”这同样是阐发中国政治书本的上教条。     这是一个认真读书的女学生,她背下来了那么多条条框框。后来,马桶与第一个提问的梁山鹰一样,也透露说,这不是她所想问的问题,她与克林顿一家一样,是素食主义者,她想与总统交流一下对“健康、绿色的食品”的看法。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她不问自己内心深处想问的问题呢?连自己的心灵也不自由的人。连心口都不能保持同一的人,还有什么资格来谈论自由两个字?络克说过:“最低级的自由是大声说出自己心里话的自由。”     蔡元培先生的话,前提是“伟大的道德精神”,然而,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并不伟大的道德精神,还有一些甚至是邪恶的价值观的存在。个人的自由与集体的自由既有融合的时候,也有冲突的时候,不然,人类社会就没有矛盾了。纳粹的集体与个人的自由有没有矛盾呢?在西方的自由主义学说里,有消极的自由和积极的自由两种自由,消极自由不是积极自由的反面,它们是一枚硬币的两面,我们哪能分开它们呢?这名学生对自由理念的内涵与外延都缺乏起码的厘定,却轻率地、滔滔不绝地发表似乎是“自己”个人的见解,真让人啼笑皆非。     马捕当然是在一个优越的家庭里长大的,所以她觉得在中国没有什么不自由的——一切都在蓬勃发展嘛!一切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嘛!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林黛玉的感受与焦大的感受绝不会一样,虽然他们同样都生活在贾府里。这名清秀的短发的中文系女生,应该在学习之余到学校外面去走走,看看外面的人们的生活,看看失业工人的生活,看看山区农民的生活。那时,再来谈论“自由”两个字,才不会如此轻率。     最后一个学生问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美国经济的,一个是如果有人在外面示威,总统会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克林顿对此作了很好的发挥。     这次对话,显示出北大学生似乎都有很强的民族主义情绪,他们似乎很坚持自己的理念。但在后来的采访中,他们统统露出了“原形”。《华声》杂志披露说,七名北大学生在谈到对美国的看法时,都一致“叫好”。他们喜欢美国的理由五花八门,艺术系的学生说,“美国人自由奔放的民族个性非常吸引人。”经济系的学生则表示,“尖端的科技研究环境,有利于个人成就的诞生。”中文系的女生理由很别致:“因为美国吸引走了我的一个亲密朋友。”     学生们对美国其实早有了共识:美国是一个文化包容性极强的国家,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生存的土壤。身处美国,也就身处了世界。     目前,北大每年有将近百分之四十的学生参加出国考试,而出国的人中,九成以上首选美国。赴美留学成功的人数占了全校学生总数的近百分之二十。北大也成了“留美预备学校”,北大人戏称自己是“寄托(GRE和toFEL)的一代”。在提问的七名学生中,有五人明确表示,他们只要有机会,一定会去美国。     那么,他们在会场上的言行就成了他地道道的表演了。他们把提问当作体现自己“勇敢”的好机会。这是对“辩论”精神的巨大的侮辱。他们的表演却给世界一个错误的认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中国成了民族主义的重灾区。     据了解,北大学生与克林顿“交锋”的一幕,在美国一些人物的心目中,已经产生了另外的看法,美国国务院主管东亚及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陆士达,于当天给出的反应信息是:在中国这一代青年人身上,有一种正在增长的民族主义情绪,这反映出一种真实的趋势,未来我们必须对此加以处理。而中国学者大部分对北大学生的表现给予喝彩。美国人的误解和中国学者的不理智,在同一个层面上相会了。他们都不了解这最年轻的一代精英分子。这些年轻人与他们所想象的相差很远很远。     这是怎样的一代精英呢?这是丧失了自身价值观的精英们,他们所保留的仅仅是自己的利益,他们的表演没有其他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取利益。在北大平时的学生社团活动中,他们的表演就已经内在化了,他们连意识到自己在表演的能力都没有了。“我口说我心’,对他们来说,早就是一个比盘古开天地还要古老的神话。他们只知道:说那些对自己有好处的话。久而久之,他们把表演当作了本色。平时,他们还“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在一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场合,所有的一切都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这些“精英们”清醒地明白:站在克林顿的对立面,在此一特定时空中能够让自己获得利益。所以,尽管他们心里深爱美国,他们也要故意与美国总统过不去——因为这样做有好处。康德所说的“内心的绝对的道德律令”对他们来说早就不存在了。道德律令并不利于获取现实利益,所以干脆抛弃掉。这是人格极度扭曲的、却自己以为最健康不过的一代人。这将是可怕的一代人。这是可怕的教育所酿造出来的可怕的一代人。到了这样的时刻,还能够不反思我们的教育吗?

评论
[SIGPIC][/SIGPIC]加拿大道教太极友Canada Taoist Taichi Temple 2006-02-14#4 tora 544 $0.00  转帖:       北大女生:当年勇质克林顿,如今喜嫁美国人       2002-2-20 0:48:52 作者:不详                   ◆ 年轻一代对美爱恨交杂        中国大陆年轻的一代,对美国是既爱又恨。他们爱国,却又不时表露对美国的欣羡。中美关系近来风雨不断,但大陆的年轻一代并未视美国为敌人。他们不能容忍美国对中国的称霸行径,又不得不承认美国有很多东西值得学习。         据台北《中国时报》报导,一九九八年美国前总统柯林顿走访北京大学,和北大学生进行别开生面的对谈。当时有一位名叫马楠(音译)的学生,当面挑战柯林顿,质问美国凭什么教导中国人如何生活。事后,马楠和其他六位发问的学生,因挑战美国总统和美式的民主价值,而被冠以新一代反美学生的先锋。         据报导,事隔今日,马楠接受《华盛顿邮报》驻北京分社长潘文访问时,还是一如当年护着她的祖国,但她的身分即将改变,成为美国人的媳妇。对于外界称她是民族主义者,她感到奇怪,和她现实并不相称。邮报发现,和马楠一样被称为所谓的民族主义者,他们完全没有把美国视为敌人,而是「战略竞争者」;他们的爱国情操不必然源自他们对中共的感情。         报导中指出,当年另一名发问的北大学生刘琳娜(音译),当着柯林顿的面说,中国人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美国教导。如今她坦称喜欢美国的价值观;她喜欢纽约,但她更喜欢波士顿,认为波士顿是真正具有「贵族气息」之地。         刘琳娜是个经济学的研究生,她学过马克斯主义,也念过西方如傅利曼等经济学大师的理论。她觉得她的思想比很多美国人「开通」,她的教育环境和生活周遭的巨大变化,促使他们这一代年轻人「更有弹性」。         马楠认为,美国人并不了解中国社会近二十年发生的巨大变化。她对北京当局至今限制自由感到愤怒,但她对美国不承认中国的变化也深感不平。邮报发现,纵使中美两国近来发生许多不愉快事件,但大体而言中国人对美国还是持正面的看法居多。

评论
[SIGPIC][/SIGPIC]加拿大道教太极友Canada Taoist Taichi Temple 2006-02-19#5 goober 909 $0.00 简单的说,就是精神分裂。不过那个美国小伙长得还是挺帅的。

评论
今天你over了没有? C&K 新闻时时播报: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p=988272#post988272新史记: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74006 2006-02-21#6 wingwinggg 9,707 $0.00 喜欢她的儿子,挺CUTE

评论
2005-12申请加拿大技术移民;2007-12香港取签证;2008-08-08登陆加拿大;2014-9至今Richmond Hill; 2006-02-21#7 海 707 $0.00 政治让人很无奈,搞技术的都鄙视政治关系里面的黑暗、肮脏,又想改变它、关注它、离不开它,特别是民主国家,你要争取你的权利你就要参与其中

评论
政治很脏,所以要把大老们关到笼子里,这一斗争势必是漫长,持久和前途渺茫的,但是美国人民一定要坚持下去阿!

评论
今天你over了没有? C&K 新闻时时播报: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p=988272#post988272新史记: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74006 2006-04-28#9 tonyga1 3,767 $0.00 呵呵..顶一下

评论
当说谎成为生存的前提的时候,当认同罪恶成为普遍的社会风气的时候,“吃人”便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主旋律”点击展开...这说的不是中国吧

评论
[SIGPIC][/SIGPIC] 2006-04-28#11 zhinan 7,034 $0.00 还是竖着好。

评论
2006-04-29#12 D
独钓寒江雪
14,051 $0.00 哦, 谢谢指南, 看到霉女了!

评论
[SIGPIC][/SIGPIC] 2006-04-29#13 E 28,095 $0.00 对此,作者若有所感地写道:“首先我觉得她们在我眼里是相同的。她们两个都是人,都是父母生的,都有居民身份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和自己的尊严。借用《世界人权宣言》中的一句话,叫‘人人生而自由,在尊严和权利上一律平等’。这两个平等的人,都做了一件相同的事情,那就是挣钱。她们在挣钱的方式也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就是用自己的身体,给别人提供服务。当然在名称上稍微有点区别:那个女生做的,叫形象代理;那个女子做的,叫卖淫。但在本质上都是用自己的身体为别人提供服务。结果也差不多,她们都用自己的身体挣到了钱。然后,她们挣到钱的用途,那女生是用来交党费,那卖淫女是用来养家糊口。我看也没什么区别。至少我无法分出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借用那个女生的说法,都是属于‘很私人化的事情’。”将北大女生弓琳与妓女放在一起,既非故意贬低弓琳,也非刻意抬高妓女。这是一种我们的社会评价体系中少有的宽广的人道主义立场。点击展开...中国的文人大概也就擅长这种骂人方式了吧,出卖文字的人应该是出卖灵魂的人,应该是误导人灵魂的人,岂不是比‘卖身’更龌龊吗?

评论
eli8的世界硬币收藏: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131759eli8的澳洲之旅: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202076递国外的朋友请进: 2006-04-29#14 E 28,095 $0.00 北大又怎么样?没必要给抬高到这种程度吧,大学只不过是个孕育知识分子的摇篮,而塑造人类的精神世界,包括人生观,世界观的这种无形的东西是靠的社会,而不是象牙塔这种真空精神园地。

评论
eli8的世界硬币收藏: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131759eli8的澳洲之旅: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202076递国外的朋友请进: 2006-04-29#15 E 28,095 $0.00 嫁给美国人和是否是个民族主义者是两回事,并不代表不爱国了。爱情是没有国界的,走到一起是缘分。不管身在哪里,自己的心感觉幸福是最重要的。拿到美国护照了,她身体里依然流的是中国人的血,她骨子里依然是中国人,是受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熏陶长大的人,是改不掉的,也是能在很多事情上体现出来的。这就足够了,还需要她怎样?

评论
eli8的世界硬币收藏: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131759eli8的澳洲之旅:http://www.canadameet.com/bbs/showthread.php?t=202076递国外的朋友请进: 2006-04-29#16 D
独钓寒江雪
14,051 $0.00 按照她在对Cliton批评中所说美国人权那么差, 她应该动员老公到中国来啊, 她为什么要去人权那么差的地方去呢? 逻辑不成立嘛. 大家也没需要她怎样, 是她自己打了自己的耳光, 大家看笑话罢了.

  ·生活百科 笔记本电脑电源线上的USB有什么用?
·生活百科 交换方式讨论

加拿大留学移民-加拿大

漂亮国旅签小贴士

华人网漂亮国旅签免面试签政策一直都有,只是这一尝试等了十年,漂亮国政策都在网上,只要你按照他的步奏准备,没有什么困难的,不要去猜测,更不要吓唬自己,以讹传讹。自己什么情 ...

加拿大留学移民-加拿大

中美双籍移民加拿大。

华人网全家两套护照,两套名字,应该用哪个国籍申请加国移民签比较合适?考虑到税收,移民监,改名,签证批准率等问题的话?另,枫叶卡上的国籍是否可以改? 评论 加州甜橙 说:全家两 ...

加拿大留学移民-加拿大

双护照香港转机的朋友们

华人网入境中国难道只看中国护照吗?多年前从加直达国内边境还要看护照+枫叶卡。如此推论从香港入境,是不是也类似需要中国护照+通行证?加之中国护照乃加国领馆颁发,从香港入境无枫 ...

加拿大留学移民-加拿大

双护照从海南走可不可行?

华人网59个国家人员持普通护照赴海南旅游,可从海南对外开放口岸免办签证入境,在海南省行政区域内停留30天。如果用加拿大护照去海南,然后用身份证入中国大陆,回来再从海南走。这可 ...